扁鵲倉公列傳(3 / 3)

扁鵲就叫弟子子陽磨利針和砭石,用來刺百會穴。一會兒,太子蘇醒了。於是扁鵲叫弟子子豹準備原方一半劑量的熨藥,用八減之方的藥物混合煎煮,拿來交替熨貼兩脅下麵。太子能坐起來了。再進一步調適陰陽氣血,僅僅服湯藥二十天就康複了。所以天下人都認為扁鵲能使死人複生。扁鵲說:“越人不能起死回生,這是他本身有活過來的生機,越人不過是促使他恢複起來罷了。”

·拒治齊桓侯·

【原文】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1]。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2],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在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3];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4]。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5]。”

【注釋】

[1]客:把……當作客人接待。[2]腠(còu)理:指皮膚的紋理與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3]醪(láo):指藥酒。[4]雖司命無奈之何:即使是掌管人命的神也不能對它怎麼樣。司命,古代傳說中掌管人命的神。[5]臣是以無請:我因此不再請求給桓侯治病了。按:史記記載為齊桓侯,《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為蔡桓公。

【譯文】

扁鵲行醫到齊國,齊桓侯把他當作客人招待。扁鵲進入朝廷拜見齊桓侯時說:“您有小病,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不治療將會加深。”齊桓侯說:“我沒有什麼病。”扁鵲退出,齊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愛好功利,想在沒病的人身上顯本領,作為自己的功勞。”此後第五天,扁鵲又去拜見齊桓侯說:“您有病在血脈中,不治療恐怕會加深。”齊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退出,齊桓侯感到不愉快。此後第五天,扁鵲又去拜見齊桓侯說:“您有病在腸胃間,不治療將會加深。”齊桓侯不理睬。扁鵲退出,齊桓侯不高興。此後第五天,扁鵲又去拜見齊桓侯,遠遠望見齊桓侯就退出跑掉了。齊桓侯派人問扁鵲跑掉的原因,扁鵲說:“發生在人腠理的小病,是湯藥和熨藥的效力所能達到的;病到了血脈,是針刺和砭法的效力所能達到的;病到了腸胃,是藥酒的效力所能達到的;病到了骨髓,即使是掌管人死生的神靈也無可奈何了。現在桓侯的病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請求給他治病。”

·醫術高而遭陷害·

【原文】

使聖人預知微[1],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2],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3]。

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4],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5];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6],即為耳目痹醫[7];來入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8],使人刺殺之。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注釋】

[1]聖人:謂道德智能極高的人。[2]形羸(léi):形體極度消瘦虛弱。[3]重(zhòng):甚,非常。[4]邯(hán)鄲(dān):春秋時衛邑,後屬晉。[5]帶下醫:婦科醫生的古稱。[6]周人:指東周洛陽一帶的人。[7]耳目痹醫:治耳目痹病的醫生,即專治老年人的耳聾、眼花、四肢痹痛等病。[8]太醫令:主管醫藥行政的最高長官。

【譯文】

假如是道德智能極高的人,預先知道還沒有顯露症狀的疾病,能讓醫術高明的醫生及早治療,那麼疾病可以治愈,身體可以存活。一般人所擔憂的事情,是擔憂疾病多;但醫生所擔憂的事情,是擔憂治病的方法少。所以疾病有六種情況不好治療:驕傲放縱不講道理,是一不治;把身體價值看得很輕,把錢財看得很重要,是二不治;衣著飲食不能調節適當,是三不治;陰陽混亂,五髒失去正常的功能,是四不治;形體極度消瘦虛弱,不能承受方藥或吃藥,是五不治;迷信巫術,不相信醫生,是六不治。有這其中的一種情況,就非常難治療。

扁鵲的美名傳遍天下。來到邯鄲,聽說那裏的人重視婦女,就當婦科醫生;到洛陽,聽說當地人尊愛老人,就當治療耳、目、痹病的醫生;到鹹陽,聽說秦國人喜愛小兒,就當小兒科醫生,隨著各地不同的習俗而改變行醫的科別。秦國的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派人殺害了扁鵲。直到現在,社會上談論脈學的人,都遵循扁鵲的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