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濞列傳(1 / 3)

r \/>

�漢朝初年,漢高祖為鞏固統治,大封同姓諸侯。文帝、景帝時期,吳王劉濞勢力強大,他在封國內私鑄錢幣,招收亡命之徒,最終率領幾個諸侯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憑借山海之利,苦心經營三十多年,後來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自以為登高一呼就會天下響應,卻在短短三個月內就眾叛親離而身死國削。七國之亂之所以發生,誅殺晁錯隻是個借口,主要還是吳王劉濞等人包藏禍心。而景帝事前的姑息遷就,也極大地滋長了劉濞的野心。

·劉濞封王·

【原文】

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1]。高帝已定天下七年[2],立劉仲為代王。而匈奴攻代[3],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4],間行走雒陽[5],自歸天子[6]。天子為骨肉故,不忍致法[7],廢以為郃陽侯[8]。高帝十一年秋[9],淮南王黥布反,東並荊地[10],劫其國兵[11],西度淮[12],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13]。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14],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15],布走。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16],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17]。已拜受印[18],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注釋】

[1]高帝:漢高祖。[2]七年:《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和《漢書·高帝紀》等均寫作“六年”。[3]匈代: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強悍而善於騎射。[4]亡:逃跑。[5]間行:潛行,抄小路走。[6]自歸:自首。[7]致法:給予法律製裁。[8]廢:廢黜。[9]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10]並:吞並,兼並。[11]劫:用強力奪取,挾持,脅迫。[12]度:通“渡”。[13]將:率領。[14]有氣力:指強壯有力。[15]蘄(qí):縣名,在今安徽宿州東南。會(guì)(chuí):鄉名,在蘄縣西。[16]填:通“鎮”。[17]三郡:東陽郡、鄣郡、吳郡。[18]拜:按禮儀授予官職爵位。

【譯文】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哥哥劉仲的兒子。高祖已經平定天下七年,冊封劉仲為代王。後來,匈奴圍攻代國,劉仲不能堅守,丟棄封國逃亡,抄小路逃跑到洛陽,向天子自首。天子因為是骨肉兄弟的緣故,不忍依法製裁,隻是廢黜王號貶他做郃陽侯。高祖十一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往東兼並了荊地,劫取了荊地的軍隊,西渡淮水,攻擊楚國,高祖親自率軍前去討伐他。劉仲的兒子沛侯劉濞這年二十歲,強壯有力,以騎將的身份跟隨高祖在蘄縣西邊的會甀打敗黥布的軍隊,黥布逃走。荊王劉賈被黥布殺死,沒有後代。皇帝擔心吳地、會稽的百姓輕浮強悍,沒有勇壯有力的王來震懾他們,自己的兒子們年齡小,就封立劉濞在沛地做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個縣。已經拜官並授予了印信,高祖召見劉濞為他相麵,看後說:“你的容貌有反叛之相。”內心於是後悔起來,但已經任命完了,就拍著他的後背,告誡他說:“漢興立後五十年東南地區將有叛亂發生,莫非就是你?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萬不要造反!”劉濞叩頭說:“不敢。”

【原文】

會孝惠、高後時[1],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2]。吳有豫章郡銅山[3],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4],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注釋】

[1]孝惠:孝惠帝劉盈。高後:劉邦的皇後呂雉。[2]拊循:通“撫循”,安撫。[3]豫章郡:原文有誤,應是“鄣郡”,鄣郡也稱章郡。[4]亡命:逃亡在外改換名姓的人。

【譯文】

到孝惠帝、呂後統治的時候,天下剛剛安定,郡國的諸侯們各自盡力安撫自己的百姓。吳國擁有章郡的銅礦山,劉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鑄錢,煮海水製鹽,因此免征賦稅,國家費用富足。

【原文】

孝文時[1],吳太子入見[2],得侍皇太子飲博[3]。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4],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5],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6]:“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複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7],稱病不朝[8]。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9],諸吳使來,輒係責治之[10]。吳王恐,為謀滋甚。及後使人為秋請[11],上複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係治使者數輩[12],以故遂稱病。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13]。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14],恐上誅之,計乃無聊[15]。唯上棄之而與更始[16]。”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17],老,不朝。吳得釋其罪[18],謀亦益解[19]。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20],輒與平賈[21]。歲時存問茂才,賞賜閭裏[22]。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23],訟[24],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

【注釋】

[1]孝文:漢孝文帝,又稱文帝,即劉恒。[2]吳太子: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3]侍:陪伴。[4]爭道:指為下棋爭執起來。[5]提(dǐ):擲擊。[6]慍:含怒,怨恨。[7]稍:逐漸。[8]稱病:假托生病。[9]驗問:查問。[10]係:捆縛,拘禁。[11]秋請:古代諸侯到京城朝見皇帝,春天稱“朝”,秋天稱“請”。[12]數輩:好多人。[13]“察見”二句:意思是,皇帝察知臣下的隱私是不好的事,臣下心生恐懼會激成變亂。[14]閉:封閉,隱秘。[15]無聊:無可奈何,沒有辦法。[16]棄之:指捐棄前嫌。[17]賜幾杖:古代表示對老年人尊敬的一種禮儀。[18]釋:解脫、解除。[19]解:通“懈”。[20]踐更:古代可以出錢雇人代服徭役,接受雇金代人服役的叫“踐更”。[21]平賈:公平的價格。[22]閭裏:鄉裏,指平民。[23]佗:通“他”。[24]訟(róng):容留,庇護。

【譯文】

孝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得以陪伴皇太子飲酒、博戲。吳太子的老師都是楚地人,輕躁強悍,又素來驕縱,博戲時,兩人爭奪博局上的通道,吳太子對皇太子很不恭敬,皇太子拿起博戲的台盤擲向吳太子,將他打死了,其後遣送他的靈柩回吳國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含著怒氣說:“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下葬呢!”再遣送靈柩到長安下葬。吳王自此以後逐漸違逆藩臣所應遵守的禮節,托辭有病不肯入朝。朝廷知道他是因為兒子的緣故才稱病不肯入朝的,經查問確實沒有病,那些吳國的使者一來,漢朝就拘捕責問他們而治罪。吳王害怕了,策劃謀反行動更加積極。及至後來吳王派人進京代行秋季朝見的禮節,皇帝又責問這個使者,使者對皇帝說:“吳王實際上沒有病,朝廷拘留懲治了好幾個使者,因此就稱病不來。而且‘看得清深水中的魚,是不吉祥的’。現今吳王開始假稱生病,等到被朝廷察覺,被責問得緊,就越發地隱瞞自己,害怕皇帝誅殺他,稱病的計謀實在出於無奈。希望皇帝既往不咎給吳王重新開始的機會。”於是天子就赦免吳國的使者讓他們回去,而且賞賜給吳王幾案、拐杖,意為他老了,可以不入京朝見。吳王得以免除罪過,謀反的事情也就逐漸停止了。然而吳王治理國事因為有銅鹽的緣故,百姓沒有賦稅。士兵輪流服兵役,且總是付給相當的代役金。每年時常去慰問優秀有才能的人,賞賜平民。其他郡國官吏想要追捕逃犯,吳王就將逃犯庇護起來,不把他們交出去。像這樣做了四十多年,因而能夠支使他的人民了。

【原文】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1],數從容言吳過可削[2]。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3]。及孝景帝即位,錯為禦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4],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5],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6],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郤[7],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8],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三年冬[9],楚王朝[10],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後服[11],私奸服舍[12],請誅之。詔赦,罰削東海郡。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13]。及前二年趙王有罪[14],削其河間郡[15]。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16],削其六縣。

【注釋】

[1]得幸:得到寵幸。[2]從容:通“慫恿”。削:削減封地。[3]橫:驕。[4]昆弟:兄弟。[5]孽子:姬妾所生的兒子,又稱庶子、庶孽。[6]庶弟:指同父異母弟。[7]郤:通“隙”,嫌隙。[8]溢:指超過限度。[9]三年: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10]楚王:即劉戊。[11]往年:去年。薄太後:劉邦嬪妃,文帝生母。服:居喪。舊時,在一定的時間內為死者盡禮示哀叫居喪,也叫守服。[12]服舍:居喪時住的房舍。[13]削吳:事發生在第二年春。[14]趙王:劉遂。[15]河間郡:《楚元王世家》記此事時,說是常山郡。[16]卬:即劉卬。賣爵:當朝實行賣爵增加財政收入的製度。

【譯文】

晁錯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寵幸,多次慫恿太子說吳王有罪應削減他的封地。還多次上書勸說文帝,文帝寬厚,不忍處罰吳王,因此吳王日漸驕橫。及至景帝即位,晁錯做禦史大夫,勸皇帝說:“從前高祖剛剛平定天下時,兄弟少,眾皇子弱小,就大力賜封同姓的人,所以高祖的庶子悼惠王做了齊王,統治七十多座城池;異母弟劉交做楚元王,統治四十多座城池;哥哥的兒子劉濞做吳王,統治五十多座城池。分封了這三個庶出的人,就分去天下的一半。吳王先前有兒子被打死的嫌隙,謊稱生病不肯入京朝見,依照古法當殺,文帝不忍,就賞他幾案、拐杖。對他的恩德極其優厚,他應當改過自新。卻更加盛氣淩人,就著山鑄造錢幣,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亡命之徒,謀劃叛亂。現在削減他也是造反,不削減他也是造反。削減他,反得急,災禍小;不削減他,反得晚,災禍大。”景帝三年冬天,楚王來朝見,晁錯說楚王劉戊去年為薄太後服喪時,在服喪的住所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景帝下詔赦免了他的死罪,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趁此機會削減了吳的章郡、會稽郡。前兩年趙王有罪,削減了他的河間郡。膠西王劉卬因為買賣爵位時舞弊,削減了他的六個縣。

晁錯說景帝

【原文】

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濞恐削地無已[1],因以此發謀,欲舉事[2]。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聞膠西王勇,好氣[3],喜兵,諸齊皆憚畏[4],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膠西王[5]。無文書,口報曰:“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6],不敢自外,使喻其歡心[7]。”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於奸,飾於邪臣[8],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征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裏語有之[9],‘舐糠及米’[10]。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11],恐不得安肆矣[12]。吳王身有內病[13],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常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14],猶懼不見釋。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15],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將奈何?”高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16],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於天下,億亦可乎[17]?”王瞿然駭曰[18]:“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19],安得不戴?”高曰:“禦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20],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21],諸侯皆有倍畔之意[22],人事極矣。彗星出[23],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24]。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外隨大王後車,彷徉天下[25],所鄉者降[26],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穀關[27],守滎陽敖倉之粟[28],距漢兵[29],治次舍[30],須大王[31]。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於膠西,麵結之[32]。

【注釋】

[1]無已:不止。[2]舉事:起事,發難。[3]好氣:好勇鬥狠。[4]諸齊:齊悼惠王劉肥死後,文帝把齊國分封給劉肥的七個兒子,即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誌、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城陽王劉章、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人稱諸齊。[5]:誘惑。[6]宿夕:一夜,比喻短時間內。[7]喻:曉喻,明白。歡心:指好意。[8]飾:稱讚、誇獎。[9]裏語:流行於民間的俚語、俗語。[10]舐糠及米:像狗舔吃食物一樣,吃完了糠,就會吃米。比喻朝廷不隻削減封地還有要消滅封國的趨勢。[11]察:仔細地看,此指被注意到。[12]肆:放縱,自由。[13]內病:內疾,不能被別人看到的病。[14]脅肩累足:縮斂肩膀小步走路的樣子。形容小心畏懼。累足,迭足,並足。[15]適:通“謫”,罪責。[16]留:流連,依戀。[17]億:通“臆”,預料,估計。[18]瞿然:驚駭的樣子。[19]固:本該。[20]熒惑:惑亂。[21]疾怨:仇恨、怨恨。[22]倍畔:通“背叛”。[23]彗星:俗稱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災禍的預兆。[24]愁勞:憂愁勞苦,指社會形勢艱難。[25]彷徉:徘徊,遊蕩。此指自由馳騁。[26]鄉:通“向”。[27]略:攻占。[28]敖倉:秦代在滎陽北敖山上修建的糧倉,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糧倉。[29]距:通“拒”。[30]次舍:軍隊駐紮的處所。[31]須:等待。[32]麵結:當麵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