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公元前119年),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做過騎郎將、驍騎都尉、未央衛尉、郡太守,鎮守邊境,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李廣一生功名顯赫,卻時運不濟,未得封侯,所以有“李廣難封”的典故。他為人平易,忠信待人,雖然不善言談,但很受軍士擁戴,所以司馬遷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讚揚他。
·飛將軍李廣·
【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1]。其先曰李信[2],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3]。故槐裏[4],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5]。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6],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7],用善騎射[8],殺首虜多[9],為漢中郎[10]。廣從弟李蔡亦為郎[11],皆為武騎常侍[12],秩八百石[13]。嚐從行[14],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15],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16],廣為隴西都尉[17],徙為騎郎將[18]。吳楚軍時[19],廣為驍騎都尉[20],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21],取旗[22],顯功名昌邑下[23]。以梁王授廣將軍印[24],還,賞不行。徙為上穀太守[25],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26]:“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27],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28]。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嚐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29],皆以力戰為名。
【注釋】
[1]隴西:郡名,今甘肅省東部地區。成紀:縣名,在今甘肅秦安北。[2]李信:戰國末秦將,曾與王翦一同滅燕。[3]燕: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太子丹:燕王喜的兒子。[4]槐裏:縣名,在今陝西興平東南。[5]受:接受,這裏有學習的意思。[6]蕭關:當時長安通往塞外的關口,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東南。[7]良家子:指出身正當、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胡: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8]用:因為,由於。[9]殺首虜:斬殺敵人首級和俘虜敵人。[10]中郎:官名。秦代始設,是皇帝的近侍武官,漢代沿設。[11]從弟:堂弟。[12]武騎(jì)常侍:郎官的加銜。[13]秩:俸祿的等級。漢代的中郎為六百石,任武騎常侍加秩二百石。[14]嚐:通“常”。[15]高帝:漢高祖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16]孝景:即漢景帝劉啟,文帝劉恒的兒子。[17]都尉:官名。原名郡尉,輔佐郡守並掌管全郡軍事,位次於太守。景帝時改名都尉。[18]騎郎將:官名,統率騎郎(騎馬護從皇帝車駕的郎官)的將領。[19]吳楚軍:指西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的叛亂軍隊。[20]驍騎:輕捷矯健的騎兵,似今之輕騎兵。[21]太尉:官名,最高軍事長官,掌管全國軍事,與丞相、禦史大夫並稱三公。亞夫:
周亞夫(?~公元前143年),沛縣(今屬江蘇省)人,漢初大臣周勃(?~公元前169年)的兒子,西漢時期名將。初封條侯,做過車騎將軍。文帝時,匈奴部族騷擾邊郡,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駐軍細柳(在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南),軍令嚴整。吳楚七國叛亂時,以中尉代行太尉職務,是平定七國之亂的統帥。後任丞相,晚年被讒,下獄,絕食死。[22]旗:指敵軍的帥旗。[23]昌邑:縣名,當時梁國的要邑,在今山東金鄉西北。[24]梁王:梁孝王劉武,文帝次子,景帝的同母弟。[25]上穀:郡名,轄境約相當今於河北省西北部及中部一部分地區。[26]典屬國:官名,掌管附屬國及外族事務的官。公孫昆(hún)邪(yé):姓公孫,名昆邪。為:對。上:皇上。這裏指漢景帝。[27]負:倚仗。[28]上郡:郡名,轄境約相當於今天陝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29]北地:郡名,地在今甘肅省東北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部分地區。雁門:郡名,地在今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地區。代郡:郡名,地在今山西省東北部和河北省西北地區。雲中:郡名,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
【譯文】
李將軍名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擔任過將軍,曾追獲過燕國太子丹。李家原來住在槐裏縣,後來遷移到成紀縣。李廣家世世代代學習射箭。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擅長騎馬射箭,殺死、俘虜了很多敵人,當上了皇帝的近侍——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當中郎,都擔任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經常跟隨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突破險阻和格殺猛獸的表現,文帝說:“可惜啊,你生不逢時!假使你生在高帝的時代,封個萬戶侯哪算什麼呢!”
等到孝景帝剛即位,李廣擔任隴西都尉,調任騎郎將。吳、楚七國起兵叛亂時,李廣擔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攻打吳、楚軍,奪得了帥旗,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由於他私下接受過梁王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有得到封賞。調任上穀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流著眼淚對皇上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他自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迎麵作戰,我擔心他會陣亡。”於是漢景帝就調任他為上郡太守。後來李廣曆任邊境各郡太守,然後調任上郡太守。其間他曾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各郡太守,都因奮勇作戰而出名。
【原文】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1]。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2]。廣曰:“是必射雕者也[3]。”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4],行數十裏。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5],皆驚,上山陳[6]。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裏,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裏所[7],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複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8]。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9],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10],故弗從。
【注釋】
[1]中貴人:宮中皇帝親信的宦官。勒:部勒,節製。習兵:練習軍事。[2]走:奔跑。[3]射雕者:射雕的能手。[4]亡(wú):通“無”。[5]誘騎:誘敵的騎兵。[6]陳(zhèn):同“陣”,擺列陣勢。[7]所:通“許”,約計之辭。[8]縱:放開。[9]平旦:天明。[10]所之:所去的方向。之,往,動詞。
【譯文】
匈奴大舉侵入上郡,皇帝派中貴人隨李廣統率親兵抗擊匈奴。中貴人帶著幾十名騎兵放馬馳騁,遇見了三個匈奴人,就和他們打起來。三個匈奴人轉身射箭,射傷了中貴人,把他帶去的騎兵快要殺光了。中貴人逃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雕手。”李廣於是就帶領一百名騎兵追了上去。那三個人沒有騎馬而是徒步而行,走了幾十裏。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李廣親自射那三個人,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剛捆綁那個人上馬,望見匈奴有幾千名騎兵,他們看見了李廣,以為是引誘他們的騎兵,都吃驚了,上山擺好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都大為驚恐,想快馬往回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裏,現在這樣憑一百名騎兵逃跑,匈奴兵追趕射擊我們,我們就會立即全完蛋。現在我們停下來,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派出的誘敵者,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離匈奴陣地約二裏的地方,停了下來,命令說:“都下馬解下馬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很多並且離得近,倘若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都解下馬鞍,表示不走,用這辦法讓敵人更加相信我們是誘敵深入。”果然匈奴的騎兵不敢來攻擊。有一個騎白馬的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上馬,與十多個騎兵奔馳過去,射死了匈奴那個騎白馬的將領,然後又回到他的騎兵當中,解下馬鞍,命令士兵都把馬放開,躺下。這時恰好天近黃昏,匈奴兵始終捉摸不定,不敢前來攻擊。夜半時,匈奴兵也以為漢軍在附近有埋伏的部隊,要乘夜襲擊他們,匈奴全部撤退了。第二天清晨,李廣才帶著騎兵回到大部隊。大部隊不知道李廣去的地方,所以沒有去接應。
【原文】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1],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2],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3]。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4],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5],幕府省約文書籍事[6],然亦遠斥候[7],未嚐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8],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嚐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9],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10],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11]。為人廉,謹於文法。
【注釋】
[1]武帝:即漢武帝劉徹,漢景帝子。[2]未央:漢宮名,皇帝所居。衛尉:武官名。掌管宮門警衛,統率南軍(宮廷警衛部隊)。[3]長樂:漢宮名,太後所居。[4]部伍:即部曲,部隊的編製單位。行(háng)陳:行列陣勢。[5]刀(diāo)鬥:刀,通“刁”,銅鍋,能盛糧一鬥。白天用來煮飯,夜間敲著巡邏。[6]幕府:將帥出征時駐紮的大帳幕,後來作為將帥官署的代稱。[7]斥候:指偵察兵。[8]部曲:部隊的編製位。漢製: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長一人。[9]卒(cù):通“猝”,急遽,突然。[10]佚(yì)樂:安逸快樂。佚,通“逸”。[11]太中大夫:官名。秦代始設,漢代沿設,掌管議論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