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是西漢辭賦家,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藺相如而改名“相如”。司馬相如年少喜歡讀書練劍,二十多歲時做了武騎常侍,但他對此並無興趣,故而有知音難覓的感歎。相如後來前往梁地,與喜歡辭賦的文士結交,寫了一篇著名的《子虛賦》。離開梁地後,來到臨邛,在卓王孫家中參加宴會時,以一曲《鳳求凰》贏得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的傾慕,兩人私奔而走,成為一段佳話。後來相如又遊曆西南夷。司馬遷將與這些事有關的文和賦全部收錄到這篇列傳之中。
本篇節錄的是司馬相如彈《鳳求凰》和諫武帝狩獵的故事。
·鳳求凰·
【原文】
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擊劍[1],故其親名之曰犬子[2]。相如既學[3],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以訾為郎[4],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5]。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遊說之士齊人騶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6],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7],客遊梁。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
【注釋】
[1]擊劍:投劍擊物的技術。[2]犬子:司馬相如最初的名字,飽含著父母對兒子的親昵之情。[3]既學:完成學業。[4]以訾為郎:因為家中資財多而當上了郎官。[5]好:喜愛。[6]夫子:先生,是一種尊稱。[7]因:趁著。免:辭官。
【譯文】
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長卿。少年時代就喜歡讀書,還學習擊劍,所以他的雙親稱他為“犬子”。相如學業完成之後,因為仰慕藺相如的為人,所以改名為相如,憑著家中的資財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出任武騎常侍,這不是他所喜好的。恰好景帝不喜歡辭賦,這個時候梁孝王前來朝見皇帝,跟隨前來的遊說之士有齊人騶陽、淮陰人枚乘、吳人莊忌夫子等,相如看到他們很高興,趁著有病就辭了官職,投奔到梁國客居。梁孝王讓他和儒生們居住在一起,相如得以和這些讀書人交往好幾年,寫下一篇《子虛賦》。
【原文】
會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1]。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2],吉曰:“長卿久宦遊不遂[3],而來過我。”於是相如往,舍都亭[4]。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5]。相如初尚見之,後稱病,使從者謝吉[6],吉愈益謹肅。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7],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8]。”並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9],臨邛令不敢嚐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彊往[10],一坐盡傾[11]。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12]:“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13]。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14],而以琴心挑之[15]。相如之臨邛[16],從車騎[17],雍容閑雅甚都[18];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19],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20]。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21]。文君夜亡奔相如[22],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23]。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24],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25],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26],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27],而令文君當爐[28]。相如身自著犢鼻褌[29],與保庸雜作[30],滌器於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31]。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32]:“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遊[33],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