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列傳(2 / 3)

【譯文】

這時皇上正傾向儒學,張湯判決大的案件,想附會古代聖賢的道理和原則,就請博士弟子研究《尚書》和《春秋》,他出任廷尉史,遇到法律條文有疑問的地方,就請他們根據《尚書》和《春秋》的思想原則加以評判。遇到可疑的事情,便作成斷詞向皇上奏明,必定預先為皇上剖析其中的緣由。隻要是皇上認為正確的,就接受書寫記錄下來,由廷尉公布定為成文的法規,以頌揚皇上的英明睿智。如果奏事遭受譴責,張湯就隨機應變,認錯謝罪,依照皇上的心思,一定要舉出賢能的佐理官員和辦事屬官,說:“他們原本就對我有建議,就像皇上所要求我的那樣,我沒有采納,愚昧不聽到這種地步。”因此,罪行常常能得到寬恕。有時向皇上稟奏事情,皇上讚許所奏之事,張湯就說:“臣不知道寫這樣的報告,這是正、監、掾史中某個人寫的。”張湯想推薦自己的部下,稱揚別人的長處而遮掩別人的短處就是這樣。所要審理的案件隻要是皇上有意想治罪的,就交給心狠手辣的監史辦理;隻要是皇上有意想寬恕的,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辦理。所辦的如果是豪紳,一定玩弄法律,巧妙地進行誣陷;如果是羸弱的平民,往往會口頭陳述給皇上,說雖然按照法律應當治罪,但還是請皇上審查決定。所以往往赦免了張湯所說的這些人。張湯官職做得很大,但表現得很有修養。結交賓客,和他們應酬飲食。對於擔任屬吏的故人子弟以及貧窮的本族兄弟,對他們的調護照顧更加優厚。他拜訪諸公,從不回避嚴寒酷暑。所以張湯雖然用法深刻、內心妒忌、不公平處事,但是仍然得到了很好的聲譽。那些用法深刻的官吏最終成為他爪牙的人,多是些儒學之士。丞相公孫弘多次稱讚他的優點。等到審理淮南、衡山、江都諸王反叛的案件時,都是追根究底。嚴助和伍被,皇上打算釋放他們。張湯爭辯說:“伍被原本是策劃謀反的人,而嚴助深得寵幸,是出入宮廷禁門的心腹臣子,而私自結交諸侯圖謀造反,像這樣的人不誅殺,以後就不能管理臣下了。”皇上表示許可,並對他們判罪處罰。張湯審理案件排擠大臣自己邀功,大多是這樣。因此張湯更加受到寵愛信任,升為禦史大夫。

張湯決斷獄訟

·受讒而死·

【原文】

河東人李文嚐與湯有郤[1],已而為禦史中丞[2],恚[3],數從中文書事有可以傷湯者[4],不能為地[5]。湯有所愛史魯謁居,知湯不平,使人上蜚變告文奸事[6],事下湯[7],湯治論殺文[8],而湯心知謁居為之。上問曰:“言變事蹤跡安起[9]?”湯詳驚曰[10]:“此殆文故人怨之[11]。”謁居病臥閭裏主人[12],湯自往視疾,為謁居摩足[13]。趙國以冶鑄為業,王數訟鐵官事[14],湯常排趙王[15]。趙王求湯陰事[16]。謁居嚐案趙王[17],趙王怨之,並上書告:“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奸。”事下廷尉,謁居病死,事連其弟,弟係導官[18]。湯亦治他囚導官[19],見謁居弟,欲陰為之,而詳不省[20]。謁居弟弗知,怨湯,使人上書告湯與謁居謀,共變告李文。事下減宣[21]。宣嚐與湯有郤,及得此事,窮竟其事[22],未奏也。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23],丞相青翟朝,與湯約俱謝[24],至前,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25],當謝,湯無與也[26],不謝。丞相謝,上使禦史案其事。湯欲致其文丞相見知[27],丞相患之。三長史皆害湯[28],欲陷之[29]。

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30],侍中[31],為太中大夫,用事[32];而湯乃為小吏,跪伏使買臣等前[33]。已而湯為廷尉,治淮南獄,排擠莊助,買臣固心望[34]。及湯為禦史大夫,買臣以會稽守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數年,坐法廢[35],守長史[36],見湯,湯坐床上[37],丞史遇買臣弗為禮[38]。買臣楚士,深怨,常欲死之[39]。王朝,齊人也。以術至右內史[40]。邊通,學長短[41],剛暴強人也,官再至濟南相[42]。故皆居湯右[43],已而失官,守長史,詘體於湯[44]。湯數行丞相事[45],知此三長史素貴,常淩折之[46]。以故三長史合謀曰:“始湯約與君謝,已而賣君;今欲劾君以宗廟事[47],此欲代君耳。吾知湯陰事。”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48],曰湯且欲奏請,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49],與湯分之,及他奸事。事辭頗聞[50]。上問湯曰:“吾所為,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51],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52]。”湯不謝。湯又詳驚曰:“固宜有。”減宣亦奏謁居等事。天子果以湯懷詐麵欺[53],使使八輩簿責湯[54]。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55]:“君何不知分也[56]。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57]?今人言君皆有狀[58],天子重致君獄[59],欲令君自為計[60],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61]。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

【注釋】

[1]郤:通“隙”,間隙,引申為嫌隙。[2]已而:後來。[3]恚:怨恨。[4]中:禁宮之中。文書:官府的公文檔案材料。傷:中傷。[5]不能為地:不留餘地(加以利用)。[6]蜚:同“飛”,指飛語、流言。變告:因事緊急,不按常規,越級匿名上告。奸:壞事。[7]下湯:交給張湯辦理。[8]論:論罪判決。[9]安起:從何而起。[10]詳:通“佯”,假裝。[11]殆:恐怕、大概。故人:以前的熟人。[12]閭裏:鄉裏。[13]摩:按摩。[14]訟:打官司。[15]趙王:即景帝之子、武帝之兄劉彭祖,被封為趙王。[16]陰事:秘事。此指暗中犯法的事。[17]案:通“按”,檢舉。[18]係:拘禁。導官:漢代少府屬下的糧穀加工之所,常常把待審罪犯暫時囚禁在這裏。[19]治他囚:辦理其他囚犯的案子。[20]省:察看,檢查。[21]事下減宣:把此事交給減宣去查辦。[22]窮竟:追查到底。[23]孝文園:即霸陵,漢文帝的陵墓。瘞(yì)錢:埋在陵墓四角的陪葬錢。瘞,埋。[24]約:商議、約定。俱謝:同去謝罪。[25]四時:四季。行:巡視。[26]與:參與。[27]致其文:呈上丞相四時巡視陵墓的法令條文。丞相見知:意思是丞相知道偷盜者而故意放縱,犯了見知故縱法,應當查辦。[28]長史:掌管有關官署日常事務的官吏。由於當時三公都有長史之官,所以稱為“三長史”。害:忌恨。[29]陷:陷害。[30]幸:受寵,被重用。[31]侍中:在宮中侍奉皇帝。[32]用事:管理此事。[33]使:聽候差遣。[34]固:原本。望:怨恨。[35]坐法:違法,犯法。廢:罷官。[36]守:暫時代理。[37]床:日常所坐的凳子,並不是現在所指的睡覺用的床。[38]丞史:丞與史。此指張湯的佐官和屬官。遇:待。弗為禮:不禮貌。[39]死之:把……置於死地。[40]以:憑借。術:儒家經術。[41]短長:指戰國縱橫家的思想。[42]再:第二次。[43]居:在。[44]詘體:指跪伏於地,拜見長官。詘,通“屈”。[45]行:兼任職務,代理官職。[46]淩折:欺淩而使其折服。[47]劾:彈劾。[48]案:審理。左:通“佐”,這裏指了解內情的證人。[49]居:囤積。[50]事辭:有關事情的供辭。[51]益:更多。[52]是:這。類:像。[53]懷詐:心懷奸詐。麵欺:當麵欺騙。[54]八輩:八批。簿責:按照記錄在案的罪行對張湯進行責問。簿,記錄本。[55]讓:責備。[56]分:情況。[57]幾何:多少。[58]狀:具體的情況,證據。[59]重致:難以處理。[60]自為計:即自殺。[61]塞責:搪塞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