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親身所到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聽說在這些國家旁邊的大國還有五六個。他把全部情況都一一向天子彙報了。
【原文】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1],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2]。是歲,元朔六年也[3]。其明年,騫為衛尉[4],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5]。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6],贖為庶人[7]。是歲,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域數萬人[8],至祁連山。其明年,渾邪王率其民降漢[9],而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10],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者到[11],而希矣[12]。其後二年[13],漢擊走單於於幕北[14]。
【注釋】
[1]校尉:西漢時掌管屯兵的武官。[2]博望侯:解釋有兩說:一說是因地名而得此封號。一說是因張騫知識廣博、眼光遠大而得此封號。[3]元朔:漢武帝劉徹年號,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3年。[4]衛尉:掌管門衛、屯兵的武官。[5]李將軍:指將軍李廣。[6]後期:後於約定的時間,即遲到。[7]贖(shú):獻出財物,以抵消罪過。[8]驃(piào)騎:漢代將軍名號。這裏指驃騎將軍霍去病。[9]渾邪(yé)王:是匈奴單於派在河西走廊一帶遊牧的首領。[10]金城:漢代郡名,今甘肅西南部至青海西寧以東。河西:今甘肅蘭州以北、黃河以西一帶。[11]候者:偵察兵。候,偵察。[12]希:同“稀”,稀少。[13]其後二年:根據王先謙《漢書補注》,應當為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14]幕:通“漠”,指沙漠。
【譯文】
張騫以校尉官軍職跟隨大將軍衛青抗擊匈奴。由於張騫知道大沙漠中水草所在,軍隊因此而不困乏,皇上於是封張騫為博望侯。這一年,是元朔六年。第二年,張騫擔任衛尉,與李廣將軍一道出右北平抗擊匈奴。李將軍被匈奴包圍了,軍隊損失死亡很多,而張騫晚於約定的時間應當斬首,用錢財贖罪從而淪為平民。這一年,漢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在西邊大破匈奴幾萬人,一直追到祁連山。第二年,匈奴渾邪王帶領他的臣民投降了漢朝,因而金城、河西以西沿著南山一直到鹽澤,都沒有匈奴人。匈奴間或也派偵察兵到來,不過,人數已經很少了。再過兩年,漢朝把單於打到了大沙漠以北。
張騫隨李廣擊匈奴
【原文】
是後,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於野。烏嗛肉蜚其上[1],狼往乳之。單於怪以為神,而收長之[2]。及壯,使將兵,數有功,單於複以其父之民予昆莫[3],令長守於西域[4]。昆莫收養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數萬,習攻戰。單於死,昆莫乃率其眾遠徙,中立[5],不肯朝會匈奴。匈奴遣奇兵擊,不勝,以為神而遠之,因羈屬之[6],不大攻[7]。今單於新困於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8]。蠻夷俗貪漢財物[9],今誠以此時而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10]。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11]。”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12],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13],多持節副使[14],道可使[15],使遺之他旁國。
【注釋】
[1]嗛:通“銜”,叼在嘴裏。[2]收長(zhǎng)之:收養使之長大。[3]其父之民:指其父時“亡走匈奴”的烏孫人民。[4]西域:此處指匈奴西邊。[5]中立:這裏指獨立。[6]羈屬之:以他為羈屬。[7]不大攻:不常常攻擊。[8]故渾邪地:指河西走廊。[9]俗:習慣於。[10]斷匈奴右臂:意為漢控製河西走廊,就斬斷了匈奴右邊(西邊)的一隻臂膀。[11]臣:這裏指屬國。[12]中郎將:漢代皇帝的警衛官,屬郎中令,出充車騎,是僅次於將軍的官號。[13]齎(jī):攜帶送人的禮物。[14]持節副使:副使持節,準備分別到烏孫附近的各國去訪問。[15]道可使:道路方便,沒有阻攔。
【譯文】
此後天子多次詢問張騫有關大夏等國的情況。當時張騫已經失去侯爵封號,因而說道:“臣被拘留在匈奴的時候,聽說烏孫國王名叫昆莫,昆莫的父親是匈奴西邊一個小國的國王。匈奴攻打烏孫時把昆莫的父親殺了,昆莫剛剛出生,被拋棄在野外。烏鴉銜著肉飛在他上麵,狼跑了過來用奶喂他。單於感到驚奇,以為是神,就把他收養長大。等到昆莫成年了,叫他帶兵,屢立戰功。單於就把他父親的民眾交還給他,叫他長期駐守在匈奴的西邊。昆莫收養他的民眾,進攻他附近的一些小國。戰士有好幾萬,會打仗。匈奴單於一死,昆莫就率領他的民眾遷徙到了很遠的地方,獨立了,不肯再去朝拜匈奴。匈奴派突擊部隊去攻打他,沒有打贏,認為昆莫是得到神助隻好離他遠一點,因而隻是遙相牽製它,不再經常攻打了。如今單於新近為漢朝所困,而原來渾邪王居住的地方空了沒有人居住。這些民族習慣於貪圖漢朝的財物,如果在這個時候豐厚地饋贈烏孫一批財物,招引他們往東遷移,居住到原來渾邪王住的地方,和漢朝結為兄弟邦交,按大勢來講昆莫應當會聽從。他聽從了,就等於砍斷了匈奴右臂。隻要和烏孫聯合,他的西邊大夏等國都可招引而來成為屬國。”天子認為他說得對,就封張騫做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牛羊以萬計算,帶著金幣絲綢等禮物,價值數千萬,還配了很多持旌節的副使,如果道途能走,就派他們到烏孫以外的其他國家去。
【原文】
騫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於禮[1],騫大慚。知蠻夷貪,乃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昆莫起拜賜,其他如故。騫諭使指曰[2]:“烏孫能東居渾邪地,則漢遣翁主為昆莫夫人[3]。”烏孫國分[4],王老,而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專製[5]。騫不得其要領。昆莫有十餘子,其中子曰大祿[6],強,善將眾,將眾別居萬餘騎。大祿兄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7]。”昆莫哀而許之,卒以岑娶為太子。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將其眾畔[8],謀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祿殺岑娶,予岑娶萬餘騎別居;而昆莫有萬餘騎自備。國眾分為三,而其大總取羈屬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於騫。
【注釋】
[1]如:像,按照。[2]諭:上級對下級的告知。指:旨,意圖。[3]翁主:諸侯王女。[4]國分:即下文“國眾分為三”,國家民眾分為三個部分。[5]專製:做主。[6]中子:大小兒子中間的兒子。[7]無:通“毋”,不要。[8]畔:通“叛”,背叛。
【譯文】
張騫到了烏孫。烏孫國王昆莫接見漢朝使者,一切按照對待匈奴單於的禮儀,張騫感到很羞愧。他知道這些民族貪財,就說:“接受天子賜給的東西時要起拜,大王接受時如果不起拜,就把賞賜的東西退回來!”昆莫就起拜接受賞賜,其他還是照老樣子。張騫把這次出使的意圖告訴昆莫說:“倘若烏孫能東遷到渾邪的舊地,那漢朝將嫁一位翁主做昆莫的夫人。”此時烏孫國家已經分裂,國王昆莫年老,距離漢朝很遠,而他又不知道這個國家的大小;平日附庸匈奴很久了,且又距離很近,大臣們都害怕匈奴,不願遷徙,國王也不能做主。因此,張騫沒有得到明確答複。昆莫有十幾個兒子,中間的兒子叫大祿,最為強悍,很會帶兵,率領著一萬多人駐屯於別處。大祿的哥哥做太子,太子有個兒子叫岑娶。太子死得很早,臨死時對他的父親昆莫說:“一定叫岑娶為太子,千萬別讓其他人代替他!”昆莫很是哀憐,便答應了他,終於立了岑娶做太子。大祿憤慨自己不得取代太子,就聯合了其他兄弟,帶著眾人叛亂,圖謀進攻岑娶和昆莫。昆莫老了,經常擔心大祿會殺岑娶,就給了岑娶一萬多人另處居屯。昆莫也有一萬多人自衛。國家民眾,一分為三,隻是大體上歸屬於昆莫,昆莫因此不敢做主和張騫約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