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信的養成(2)(2 / 2)

對於這位幕府將軍的金玉良言,如果我們打算寫一段評注的話,它將會建議那些真正想治愈的人,不僅要聽取他的忠告,而且還要有一位聰明的保護者來支撐他們,讓他們在這條艱難的改進之路上堅持下去。

首先,就膽怯者而言,僅僅是向心理專家傾訴心聲這個事實,就意味著向善於交際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在習慣使得他們往往把自己最初的想法轉變為一個毫無意義的命題的情況下,這種傾訴還會起到一個修改者的作用。

這種傾訴還有一個很大的幫助,就是幫助膽怯者作好參與未來討論的準備。

不過,你或許會問,對膽怯者來說,求助於別人的意誌、而不是自己的思考,會不會多有不便呢?

不會,隻要這位指導者是一位知識豐富的賢明之士就不會這樣,因為他將能夠鼓勵他的弟子超越他自己的意誌所流露出來的那些東西,引導他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力量。

人們常常把膽怯的人跟膽小的人相比,後者孤身獨處的時候總是嚇得發抖,但哪怕身邊有一個弱小得對他沒有任何幫助的孩子,這種恐懼也會消失。

僅僅感覺到身邊有人,就足以導致他的幻想消失,而當他獨自一人的時候,這些幻想總是在他的腦海裏縈繞不去。

有一些這樣的實例,膽小之人對穿過開闊地帶有一種很不自然的恐懼,但如果有一個受他們保護的孩子陪伴,他們就會獨自穿過去,而且出於他們的自願。

就像一切精神缺陷的情形一樣,膽怯者也覺得自己需要支持,不管這種支持多麼脆弱,如果這種保護是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提供的話,他更能感受到,此人的寬厚仁慈對他來說將是一個莫大的幫助。

但是,扮演這樣一個精神治療者的角色需要非凡的機敏,因為,如果指導太過明顯的話,對他試圖挽救的人就會有著非常糟糕的影響。

相反,他應該把自己的疾病比作孩子學走路,有時候應該讓孩子獨自邁步,但隻有當他能抓住什麼東西以防止自己跌倒的時候,他才開始信心十足地邁步向前。

一個孩子必須有一定的自由,以便在他身上喚醒一種責任感,還要讓他跟人交談,如果他的母親從不讓他離開自己的懷抱,他就會變得習慣於她的保護照料,以致每當他勇敢地獨自出發的時候就會遇到意外。

要讓膽怯之人覺得有把握相信:假如他變得局促不安的話,誰也不會嘲笑他,他將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要克服他自以為是的傾向,就必須讓他從正確的觀點來觀察事物。

在對膽怯的這種治療當中,需要非凡的機敏,醫生的職責就是要極力勸導患者堅持他的決定,而他由於缺乏意誌力而常常不能堅持。

醫生還必須幫助他為自己的外表和觀點的徹底改變逐步作好準備。

他尤其應該設法避免注定要引發焦慮和局促的任何東西再次出現,這樣的焦慮和局促是治療失敗的先兆。

萬一這種事情發生,指導者應該立即對它輕描淡寫,讓患者相信:沒人注意到此事。

源賴朝還注意到,嚐試進行這種治療的人應該小心翼翼地滿足所有膽怯者都感受到的那種對同情的需要——但不要讓患者驚慌。

他說:如果人們太感情外露,你就會嚇著他,所以,患者的信任一定要逐步獲得。

應該讓他認識到,支持他的是一位堅定而睿智的導師,一個寬容大度的人,一個願意討他歡心的人;因為他心理上的與世隔絕總是使他難以與人溝通。那些從不努力通過自己的工作或言談讓人們了解自己的人,很快就會被人遺忘。

膽怯之人很高興看到自己被認為重要,任何一個人,隻要能讓他認為自己理解他,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他就會獲得自信。因此,老師與弟子之間的信任逐漸增加,這導致後者打破沉默,尊口常開。

接下來,治療就容易了,前麵關於這個話題所說的一切都能夠付諸實施,並取得很好的效果。

下麵這個道理再怎麼重複都不為過:必須堅持不懈,盡管一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

有時候,我們可以把膽怯之人比作蝶蛹,因為缺乏必要的陽光和照料,而慘死在它醜陋的繭殼裏,而不是用它優雅而絢麗的色彩讓我們為之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