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前的中山公園有一座“習禮亭”,亭子很小,卻是赤紅色亭身、雕龍琉璃黃瓦,十分惹人注目。這亭子便是朝貢體係的遺物,是當年貢使入宮覲見皇帝前學習天朝禮節之地。
朝貢禮儀煩瑣,虛禮甚多。禮多,是因為朝廷重視。中國將“禮”上升到國際交往行為準則的高度,目的有二:一來維護自身中央大國的地位,其中核心是營造和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形象與地位;二來通過禮節強調朝貢關係,強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中國對於朝貢體係中的禮儀高度重視、絕不馬虎。明朝官員初次接觸到葡萄牙人時,“以其人不知禮,令於光孝寺習儀三日,而後引見”。清康熙年間,朝廷以俄羅斯使臣“不知禮”,將之驅逐出境。不遵守中國的禮節,其他一切免談。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朝貢往來中,最重要的為冊封與朝貢之禮。還是以琉球國為例,說說其中的煩瑣內容。
藩屬國君主的更替,需要中國王朝的核準。老君主去世,需要稟告中國,中國再頒發詔書冊封新的君主。新君主在得到正式冊封前,不能稱王,暫稱“世子”。清朝,琉球老君去世後,世子服喪期滿都會遣使赴中國請求冊封。隻要不是弑君自立或者臭名昭著或者對中國態度傲慢、不遵守藩屬禮節的,中國政府都會承認,頒布冊封的詔書。
接到琉球世子的請求後,清朝會派遣冊封正、副使各一人(一般由給事中擔任正使,行人任副使)前往琉球。冊封使一行從北京出發,首先到達福建待命,等待冊封使用的“禦冠船”的竣工和物資的齊備,同時也尋找適當的氣候條件。中國古代船隊的遠航能力有限,季風在中琉兩國的航運中就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船隊之所以不沿著緯度從浙江東行到琉球,而是南下福州再走海路折向東北方向,就是要利用夏季的南風漂行到琉球。返程則需要等待秋冬季的北風。這一等通常要一年有餘甚至更多。隨後,福建官員即在福州城南門舉行餞行儀式,既拜天又有祭典。一切準備妥當後,使團一行五百餘人揚帆出海,向琉球進發了。使團從福州出海,經花瓶、彭佳、釣魚各島北側,從赤尾嶼到達姑米山,就算進入琉球國境內了。航行時間長短不同,視天氣情況而定,一般需要數十日。
登陸後,正副使手拿詔敕,前往“迎恩亭”;琉球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數十人要等在迎恩亭拜迎。正使將詔敕放在龍亭(裝有冊封詔書等文書的轎子)中,眾官行五拜三叩之禮。禮畢,一行人恭送冊封使團前往距港口約五裏、準備停當的“天使館”歇息。天使館專門為接待中國冊封使而設:內設負責館內諸事的館務司、管理館內用品的承應司、負責肉食供應的掌牲司、負責與冊封使隨從們貿易的評價司、供應食物的供應司、負責安排宴席的理宴司和處理文書工作的書簡司,稱支應七司。每司有紅帕秀才一人,雜役多人。
二十餘日之後,琉球世子、大臣陪同使團一行前往先王廟諭祭先君,宣讀祭文,然後將祭文副本投入惜字爐焚燒。琉球君臣行三跪九叩之禮,諭祭之禮乃成。
諭祭之後,擇吉日舉行冊封之儀。冊封儀式在王城首裏城的正殿前舉行。當日,天使館通往首裏城的路上,彩旗飄揚;冊封使攜帶著龍亭和放置賞賜五品的彩亭前往首裏城。首裏城的大門撤下平日的“首裏”二字匾,懸掛“守禮之邦”的牌匾;琉球世子要在大門口跪迎冊封使。
冊封使直入王宮,將龍亭置於闕庭之上。禮樂齊鳴,世子登上闕庭,焚香伏拜,隨即下台與群臣對著龍庭行三跪九叩之禮,稱拜詔禮。禮成,宣讀官宣讀冊封詔書,君臣人等伏聽。宣讀完畢,世子再行三跪九叩之禮,稱為謝封禮。接著,冊封使呈上中國皇帝的賞賜。琉球世子獲得郡王級別的賜品,包括郡王衣冠、皮服、彩幣等物。世子接過禮物,轉交三司官安放桌上,再三跪九叩,稱為謝賜禮。世子朗聲問道:“聖躬萬福乎?”冊封使答:“聖躬萬福!”琉球世子再次三跪九叩,稱問安禮。隨後,世子接受冊封之詔,最後一次三跪九叩,稱謝恩禮。場麵肅穆。冊封儀式就此結束。有時,中國政府還有頒布給王妃的諭旨和賜品。王妃便在琉球王受封後,伏跪聽旨,三拜九叩,再由琉球王轉為收受賜物。從使團入住天使館起,冊封儀式為期一百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