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雖繁,必不可少(2 / 3)

一直到秋天,冊封使才揚帆返國。其間,使節遍訪琉球山河,考察文物製度,交識琉球通文墨者,留下了許多原始資料。琉球君臣對使團恭敬如故,琉球王每三天派遣大臣到天使館問候。使團在琉球逗留期間,琉球國王會設七次宴會款待,分別是迎風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和登舟宴。宴會不是簡單的吃飯喝酒,都有樂隊、歌、舞、戲等助興。每次宴請使臣,琉球國王都饋贈重金。使團返國時,琉球國王通常還要率大臣跪送。

天使館使用少,閑置多,修葺費用高昂。要用的時候,天使館又是不可或缺的。琉球世子都要等館舍修繕完畢才向清朝請求冊封,而不會實時遣使求封。服喪期的存在,福建船隊的修造,館舍的修繕通常使冊封儀式在世子即位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舉行。曆史上就有數位琉球世子由於在位時間短,尚未接受冊封或冊封後不久就與世長辭了,如尚忠王、尚思達王、尚成王等。

冊封是中國派人去藩屬,藩屬使團到中國來就是朝貢。清朝相應有一整套接待貢使的禮製。為了體現禮儀之邦、泱泱大國的形象,清朝不惜催發官吏,耗用重資,征動民力。

琉球朝貢使團以耳目官、正議大夫充正、副使,另有通事(翻譯)等官吏和隨從、水手等,乘坐多艘貢船來到福建。經過申報、停泊、檢查、封倉、會盤、驗看、勘合等程序,福建地方政府將使團一行迎入專門的驛館(琉球館,又名柔遠驛)歇息。這琉球館不僅接待琉球貢使、通事等官員人等,也是琉球商人、船員、難民等在福州的食宿館驛,成了琉球人在中國的主要活動據點。琉球人在琉球館中經商訪客,研讀經書,吟詩作對,甚至聘師學藝。隨著中琉交往日增,琉球館接待之人日眾,館舍自康熙朝後多有增建、修繕。

中方的接待工作在琉球館中就展開了,本著“厚來薄往”的原則高標準接待。福州官府按一百五十人的規模,無償供應琉球館的物資,其中琉球官員月給米五升,日給菜金銀五分;餘者月給米一升到一升半不等,日給菜金銀五厘。另外每人每天給柴火費一厘銀子。對於貢使,地方官少不了招待殷勤,接風、餞行的宴席及饋贈自然是難免的。

琉球使團的最終目的是入京朝覲天子,進獻貢品。但他們不能私自進京,需要等候中國皇帝的聖旨。接到使團後,福建巡撫就向朝廷申報琉球入貢消息。皇帝允準使團覲見,回旨發到福州。福建巡撫按舊例,將硫黃貢品收儲在藩庫(琉球的貢品主要是硫黃,朝廷讓福建就地接納),給琉球使臣辦好進京的公文,一般委派五品上下的文官一路護送貢使和其他貢品進京。使團走陸地,路程大致是福州—清湖—杭州—蘇州—揚州—淮安—張家灣—京師。

進京的隻是琉球使團的主要官員,大部分琉球人留在福建。他們攜帶為數不少的貨物,來和中國人貿易。這些人一般要做兩個多月的買賣,也不等進京的同伴返回,就攜帶從中國購買的物品、會合留華的其他琉球同胞,乘坐來時的船隻先行回國了。

清廷規定:“外藩遣使進貢入關後,即飭該使臣趕緊起程並飭伴送官沿途照料妥速行走,務於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到京以符定製。”限定這個日期的目的是為了讓貢使在元旦之日參加“隨班朝會”的盛典,讓他們能親自朝覲皇上,以睹“龍顏”;同時出席皇帝的盛大招待宴會,這既是清政府對藩屬使者的一種高規格的接待,也反映了清政府對藩屬的友好態度。若琉球貢使未能依限抵京,護送的福建官員將受到查處。曾有多名官員因為護送延期而受到降級等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