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的興起,還和當時“軍事救國”的思潮有關。他們的墮落,也表明了該種救國思路的失敗。
民國軍閥孕育於晚清的新式陸軍之中,而非同軍閥前輩們那樣是赤手空拳搏殺出來的。北洋係統的各派軍閥自然不必說;陸榮廷、張作霖等人是被招安的土匪,由此當上了清朝正規軍;滇係、晉係等則脫胎於編練的地方新軍。晚清政府高度重視新軍。中國一再輸給西方船堅炮利的軍隊,開始痛下決心要進行軍事近代化。人們將“軍事救國”作為救亡圖存的良藥。越到後期,清朝對近代軍事和火器的引進就越多。到末期更是高度重視新式陸軍的編練,對培養新軍軍官的軍校也關照有加。各省都計劃編練兩鎮新軍,興辦陸軍小學。當時主辦新式事務的一批人,自身素質過硬,又有革新強國之心,把軍校辦得有聲有色。許多軍閥當時都是軍校的年輕學子。
李宗仁就是廣西陸軍小學的學生。他回憶:“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廣西陸軍小學第二期招生,我和十幾位同學到桂林應考,這期取一百二十餘名。”陸軍小學因為是新創辦的官費學堂,待遇甚優,學生除供膳食、服裝、靴鞋、書籍、文具外,每月尚有津貼以供零用。加以將來升學就業都有保障,所以投考的青年極為踴躍。報名的不下千餘人,而錄取的名額隻有一百三四十人,競爭性是極大的。
陸軍小學的學生,按照成績優劣,各有月薪。這份薪水,在生活艱難的晚清,對普通人家子弟非常有吸引力。比如,前述的黎元洪,就靠這份薪水養家。
廣西陸軍小學修業三年為期,既有軍事訓練,又有文化課的教育。軍校教官、隊長對學生的約束管理很嚴格。廣西青年徐啟明入學時一百二十多名同學,畢業時淘汰了四十多名,隻餘八十名畢業,考核的嚴格可見一斑。學生們讀書訓練也格外用功。根據徐啟明回憶,廣西兵備道莊蘊寬對陸軍小學極關心,常來巡視,拿起學生名冊親自點名問話,記得第一次點到其鄰座的黎元表同學,黎年輕英俊,氣宇不凡,莊蘊寬忽然問:“你是哪一縣?”黎答:“我是陽朔縣人。”莊蘊寬隨即讚其“果然一表人才”,傳為佳話。
清朝在北京、南京和武昌建立了三所陸軍中學,挑選各省陸軍小學畢業生中的優秀分子入學深造。廣西陸小畢業後,徐啟明轉入武昌的第三陸軍中學繼續學習。據他回憶,陸軍中學普通課程相當於今日大學程度,對普通科學極為重視,軍事課程有基本的四大教程——戰術、兵器、築城、地形。“除了數學外,我都毫無困難,大代數微積分相當深,學起來有點費力。”徐啟明在武昌參加了辛亥革命,民國建立後繼續深造。“1912年我進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教官(文化)程度很高,教學認真,對學生要求也很高。一般學生對軍事主要課程和數理科有點吃不消。我們要學解析幾何、三角、微積分、大化學、物理等,同學中應付不來而發狂者有四五人之多。全校論文比賽第一名是個浙江同學,因數理學科不好,發神經跳水自殺。”“學校管理嚴格,考核嚴格,教育長康宗仁想出一種考試辦法,學生編號入座,卷子密封而且鄰座卷子不同。不能依賴他人,一切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