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們的奮鬥(2 / 2)

這樣的新式軍事教育,為民國培養了一批軍閥、戰將和軍事家。李宗仁評價說:“清末厲行新政時,朝廷中一部分大員和各省少數封疆大吏,可能是敷衍門麵,緩和輿情;可下級辦新政的人物,都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的確生氣勃勃,有一番新氣象。”基層學子的蓬勃生機就是這番新氣象最生動的表現。

還有一批批中國年輕人漂洋過海,直接到外國學習軍事。他們受到了比外國同學更多的磨難。比如,在中國留學生密集的日本,日本人學習軍事隻要進軍官學校就可以了。可是中國人去學,日本人就專門設置了預科學校(如蔣介石上的振武學校)。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要想進日本的軍官學校學習,必須先經曆預科學校的學習,平白無故比日本人多花兩三年的時間成本。即便中國人入了軍官學校,裏邊的民族、階級和其他各種壓迫依然存在。而中國留學生能夠咬緊牙關完成軍事學業,心中必定抱有一股熱血。

年輕人們刻苦勤學、辛苦畢業後,往往發現單純的軍事救國並不能改變中國貧弱的現實。“軍事救國”隻是一種探索方案。事實上,軍事離不開教育、經濟、社會等方麵的支持。在其他大方麵弊端頑固,沒有改善的情況下,純粹的軍事救國就宛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甚至連新式陸軍離開了社會基礎也惡化成了爭權奪利的工具。

當年的軍校學生,步入民國後,多少掌握了軍權,成了軍閥候選人。雖然進入了民國,但中國社會的轉型遠遠沒有結束。舊的專製王朝被推翻了,但是新的王朝如何建立、新的秩序如何樹立,沒有人能夠提出確切的藍圖來。那些年輕人心中的救國抱負也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在理想和現實出現巨大的鴻溝的時候,他們迷茫了,不知道向何處去。而他們恰恰掌握了軍隊,掌握了國家實實在在的權力,曆史需要他們為中國找出前進的道路。身在其位必須要謀其政!這些在位的軍閥當中,不少就是當初的熱血青年、如今的迷茫中年。他們還沒找到中國的道路向何處去,而軍事鬥爭的殘酷現實就逼著他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參與軍閥戰爭當中了。這些軍閥和當時絕大部分的中國人一樣不知道路在何方,但是他們需要承擔指揮轉型的責任。可他們身在其位卻不謀善政,必然遭受接踵而來的指責。

近代軍閥的出現,可以說是一代人救國藍圖破滅、全社會迷茫的一個反映,是整個社會因找不到轉型方向而迷茫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