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的三口之家來說,理財的最終目的並不應該是最大限度地積累財富,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家人現有和將來的生活質量,這就意味著不僅要考慮手頭的節餘資金,而且最重要的還是要高效地保值,然後才是增值。同時,還要考慮到如何應對各種風險,比如財產損毀、死亡、傷殘、患病或受傷、退休以及失業等,這都可能會造成經濟損失或必需支出的大幅增加。
安全性理財創收
怎樣的理財方式才是安全的呢?或許這是很多理財中人想知道的問題。但是理財方式的安全與否和理財本身沒有什麼關係,和你選擇的理財方式是否適合你有很大的關係。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你對自己的情況進行充分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創收自然是不在話下的問題。
理財理念中著名的“雞蛋與籃子”理論
有一種理財觀念很受歡迎,那就是將雞蛋分別放在不同的籃子了。但是對此,也有人提出了懷疑,認為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同時也不能大額度地獲得利潤了。
那麼,我們到底該將雞蛋如何放置呢?
將雞蛋放在不同籃子理念
這個理念講的是資產分配,這是一種關鍵性的投資概念,其含義是把你的財產看成是一筐子雞蛋-然後決定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地方:一個籃子,另一個籃子……萬一你不小心碎掉其中一籃,你至少不會全部都損失。
這個方式也被大多數人接受著,因為大家認為:關注單個投資遠遠不及監控投資組合的總體回報來得重要。不同的資產類別,例如股票和債券,二者之間可能隻有很低的相關性。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表現彼此關聯不大。如果你有很多項投資,你就會看到他們的表現一年和一年差別很大。
雞蛋必須放在不同籃子的主要目的是,使你的投資分布在彼此相關性低的資產類別上,以減少總體收益所麵臨的風險。
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理念
如果要為雞蛋放在多個籃子理論作一個結案陳詞,我們會從“雞蛋易碎”也就是風險的角度入手:如果你把全部家當都押在一項資產(比如一棟房產或是某家公司的股票)上,那麼你就會在市場波動麵前變得無比脆弱。但是如果這個資產升值了呢?那麼,你就獲得了巨大的收獲!
投資大師會首先從賺錢的角度考慮,如果你錯過這個機會,你將少賺多少錢。實際上,除了在麵臨係統性風險時難以規避資產縮水,分散投資的另一個不足在於,這種投資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產組合的利潤提升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為10元的初始資金,股票價格均為1元,組合A由10隻股票組成,每樣股票買一股;組合B由5隻股票組成,每樣股票買兩股。
假設這些股票中,組合B的五隻股票,組合A也都購買了。其後這五隻股票價格翻番,而其他的價格沒有變化,則組合A、組合B的收益率分別為50%和100%。很顯然,由於組合A投資過於分散,那些沒有上漲的股票,拉低了整個投資組合的收益水平。
相關鏈接
專家認為,在具體的項目投資中,雞蛋到底分放在幾個籃子裏,取決於你對項目的信心程度。當你對一筆交易有信心時,你必須全力出擊。用巨額杠杆挖掘利潤需要勇氣,但是如果你對某件事情判斷正確,你擁有多少都不算多。
小心理財中的“陷阱”
現在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民的理財時代,不僅是工作著的年輕人,還有老年人和孩子,很多都加入到了理財的大軍之中。而各個金融機構似乎也看準了這個機會,推出了各種名目繁多的理財方式,就連投資的途徑也變的豐富了起來。然而,在這些理財產品或途徑的背後往往卻有一些理財中的陷阱。
區分好積極理財和消極理財
很多人覺得積極理財和消極理財對防範理財陷阱並沒有什麼幫助,其實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它們兩種在處理財產的心態上是不一樣的,心態不同認真和細心的程度也不同。所謂的消極的理財是指各種各樣的錢財處理;而積極的理財是把錢財及相關事務納入有計劃的係統管理中,通過投資管理、風險管理、消費支出管理等一係列規劃達到個人財富的邊際效用最大化,從而保障財務安全與實現財務自由。它們兩者之間的出發點就不一樣,自然在理財之時的心態就不相同,而且選擇產品的謹慎程度也不相同,最終在規避風險方麵自然應對也不相同。
警惕現實生活中的理財陷阱
在現實中往往會碰到很多理財陷阱,比如常見的手機短信、電話回撥等都屬於此類。這種方式多少帶有一些詐騙的性質,多數是為了騙取用戶的錢財,而給用戶卻沒有帶來任何收益。
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一種地下交易的形式,比如地下炒彙和地下保單的都有,倘若一旦發生問題,可能這些金融機構已經人去樓空,使我們的錢財不翼而飛,也使我們的索賠工作很難進行。
警惕網絡上的理財陷阱
現在網絡上的陷阱非常多,有不知道的黑客在竊取你的密碼,有黑客製作的仿銀行網站,有人給你發的詐騙郵件等等,這些東西都有可能使我們的理財計劃落空,嚴重的可能會使我們的錢財受損。
相關鏈接
人生需要理財,理財需要規劃,它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並將貫穿整個人生。而真正的理財應該是指積極、科學的理財,即要積極、科學地進行個人的理財規劃,這樣既可以增加收入,可以減少支出,有充足的養老所需;還可以降低風險,鞏固家庭的安全保障。
冒險,不是賺錢的惟一途徑
很多人認為那些成功的大企業家們都是樂於冒險的,他們的那些巨大成就也是和冒險息息相關的。但是事實上,在實際的經營中,聰明的企業家還是盡量避免冒險的。而聰明的理財專家也是盡量避免冒險。
規避風險是積累財務的基礎
與學者們的論調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險,你更有可能以大損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場。正如本世紀最出色的兩位投資家所言:喬治ā索羅斯認為在金融市場上生存有時候意味著及時撤退;沃倫ā巴菲特則斷言,如果證券的價格隻是真正價格的一個零頭,那購買他們毫無風險。
避免消極態度
正是因為“避免賠錢”深入人心,所以當投資者被問及“如果將保有資本放在第一位會怎麼想時”,大多數人都表現了一種消極的態度,也就是“我最好什麼也不做,因為我有可能賠錢”。但如果什麼都不做,你又如何賺到大錢呢?
避免怪圈
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理論的怪圈。常識教我們:一份風險一份回報。利潤和損失是相關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要想得到賺1000元的機會,你就必須承受失去1000元的風險。
相關鏈接
換一個方式,我們可以在通往投資的流程上控製風險,比如,找一個可靠的顧問或者基金,把對投資的模糊認識轉移到對人的把控上,委托他們去尋找低風險的機會,同樣是對這條鐵律的活學活用。
找準自己的理財年齡
“財商”這個名詞進入我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究竟什麼是財商,財商的具體應用還沒有太多研究。其實,財商與人的實際年齡也是有很大關係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理財想法,也可以說是人都有理財年齡。
藏錢階段
這種階段一般屬於童年時期,在童年的時候,我們大家可能都有過藏錢的經曆。有的時候把辛苦得到的錢,藏在別人不易發現的地方,有的甚至埋在地下。當然這種做法現在看來比較過時了,不過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倒也常見這種方法。
存錢階段
一般到了青少年時期,大家都有了存錢的想法,有了結餘的錢之後都會存在銀行中,認為銀行是最保險的地方。這個時候大多人能意識到銀行是國家金融機構,安全穩定,還有利息。這個時候從理財的年齡段上來說,已經算是比童年時期高一個檔次了。
投資階段
投資階段一般發生在中年時期,此時整個理財思路比較清晰,而且會逐漸發現把錢存在銀行中的利息偏低,而投資卻可以得到高於銀行的收益。因此,很多人都開始從銀行中取錢出來去投資,當然有成功的,也有投資失敗的。
理財階段
這個階段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老年期,因為人未必隻有到了老年期才想起來理財的。現在很多有理財頭腦的人,大多從中年開始就已經有理財意識和行動了,不過相對來說,有理財意識也說明自己的理財年齡又增加了一個階段。
相關鏈接
目前,一般認為財商指一個人在財務方麵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它包括兩方麵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學習猶太人的財商教育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猶太人,更多的人知道猶太人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商業經濟頭腦,猶太人的滲透力和生存力非常強,目前,全球經濟圈中的很多精英,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在培養孩子財商的過程中,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所謂的延後享受,就是指延期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這幾乎是猶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猶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最常見的教育例子,“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
嚐試新式理財方案
隨著政策的改變及人們意識的不斷更新,新式理財方案也隨之出爐!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發現這些新式理財方式,還有接受它們,畢竟這其中很多的理財方式和我們一直以來形成的固定思維有一定的矛盾!
租房有時比買房更劃算
中國人們長期形成的一種消費理念,認為房子是第一位的,似乎房子不是買的就不是家一樣。其實,租的房子也是家,而且租房有時甚至比買房更劃算呢!
買房還是租房應因人而異
人的能力有差別、運氣有好壞、發展有先後,消費能力千差萬別,自然會形成多層次住房消費結構。沒有買房能力的人可以租房子住,對老弱病殘孤寡這些弱勢群體,政府已經承諾提供補貼讓他們住進廉租房。
剛剛買得起房子的家庭也應仔細算計
那些雖能買房但經濟實力不很強的家庭或個人,在買房或租房、買小房或買大房之間自然要反複斟酌。買房合算還是租房合算,有兩個指標可以參考:第一是房價與房租的比值。假設這套房子用來出租,10年至15年能收回購房成本,就是值得買的。第二是房價收入比。在成熟市場國家,一般認為房價在年收入6倍以內比較合理,高於這個比例則房價虛高。用這兩個標準衡量,現在很多房子可能都不宜買,絕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一輩子租房比買房更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