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春天,朝鮮發生了大規模的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國王李熙請求清廷出兵鎮壓。清廷派淮軍將領葉誌超率領一千五百多人的部隊趕赴朝鮮,協助朝鮮政府鎮壓農民起義。與此同時,日本以保護本國使館和僑民為借口,也向朝鮮派遣軍隊達兩萬多人,占據了從仁川到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實際上包圍了葉誌超的清軍。
日軍決意開戰了。光緒對李鴻章下達嚴厲的命令,要他迅速籌劃戰備,決不能害怕日本人。如果貽誤戰機,唯他是問。在日本步步緊逼和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清廷不得不派兵增援葉誌超。
日本的聯合艦隊在朝鮮牙山口外豐島附近,對中國不宣而戰,襲擊了中國的運兵船和護航艦,中國士兵七百多人殉難。中日戰爭的序幕就此揭開。
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中日甲午戰爭全麵爆發。
湘軍宿將唐仁廉奉召進京,條陳方略。他自請募兵二十營,以當前敵。光緒皇帝嘉允,於是他返回湖南。
8月15日,湖南巡撫吳大瀓拍電報上奏,請求率領湘軍赴朝鮮參戰,光緒皇帝甚感欣慰。
8月28日,戰事緊急,清廷急催吳大瀓率部趕赴威海,與李鴻章籌商。湖南巡撫暫由王廉護理。
吳大瀓起用湘軍舊將魏光燾、陳湜、李光久、餘虎恩和方友升等人,添募兵勇,率領三萬湘軍開出湖南,北上抗日。
9月13日,清廷令候補道左孝同和甘肅寧夏知府黃自元馳赴吳大瀓部聽從調遣。左孝同是左宗棠的第二個兒子,黃自元是安化人,一代著名書法家。
9月15日,日軍一萬六千多人進攻朝鮮的平壤。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
淩晨3點,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指揮下,向大同江南岸的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隻得下令退卻。
下午2點,日軍全部撤離戰場。
日軍在玄武門外的戰場上集中了優勢兵力,這裏是日軍的主攻方向,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擔任主攻。
清軍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上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下午2點,日軍攻占玄武門,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隻得退守玄武門。
在平壤城的西南麵,日軍於早晨7點發起攻擊。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軍第五師團,在炮火掩護下發起步兵衝鋒。清軍騎兵進行反擊。戰到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
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葉誌超貪生怕死,於下午4點樹起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
六天裏,清軍狂奔五百裏,於21日渡過鴨綠江,回到國內。日軍占領朝鮮全境。清軍撤退時潰不成軍,兩千多人遭伏擊犧牲,六百多人被俘。
9月17日中午,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海麵,清軍北洋艦隊的十艘軍艦,與日本海軍的十二艘軍艦開戰。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的“致遠”艦也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日軍先鋒艦“吉野”號猛衝,以求同歸於盡,不幸被日軍魚雷擊中,二百多人犧牲。
下午,北洋艦隊的十艘軍艦中,有四艘沉沒,兩艘逃走,兩艘負傷,隻剩下“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重創日本旗艦“鬆島”號。
戰到下午5點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