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之後,日本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本身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

清廷方麵,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誇大失敗,進一步推行消極避戰方針,慈禧太後的主和態度也漸趨明朗。

北洋艦隊還有戰鬥力。李鴻章擔心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嚴令艦隊避藏在威海衛港內,不準出海迎戰。日本取得了整個黃海的製海權。

日本陸軍的前方就是鴨綠江了,日本人得隴望蜀,趁著軍威進攻遼寧省。遼寧省會奉天是清廷的後院,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發源地。光緒皇帝決定集結全國兵力抵禦日軍。他電令東北軍隊火速集結到遼陽和奉天之間。

光緒皇帝召集群臣急商應敵之策。翁同龢對光緒說:“新疆巡撫劉錦棠在西北曆練了十三年,深得左宗棠的經略真傳,可堪大用。兩江總督劉坤一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湘係重量級人物,也堪當此任。”

光緒說:“自從左宗棠去世以後,恪靖營裁撤幾盡,現在隻有新疆、陝西和甘肅幾個營的駐防軍,加上台灣的兩個營和張家口一部,李光久已經帶領兩營湘軍到了鴨綠江邊,湘軍人數不足十個營啊。”

翁同龢說:“這個好辦。兵為將有,是湘軍招募軍隊的原則,讓他們回湖南去擴招就行了。”

光緒帝批準了老師的建議。於是,京師的密電飛往江寧、烏魯木齊和長沙。

10月24日上午11點,日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

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有八十二營,兵力約為兩萬八千人。清廷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製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有總統各軍的名義,各部卻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

10月25日早晨6點,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淮軍守將馬金敘和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占領虎山。

其他清軍部隊聽說虎山失陷,不戰而逃。

10月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在不到三天內,清軍重兵近三萬人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然全線崩潰。

10月24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曆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

11月3日,日軍開始向金州進犯。湘軍宿將徐邦道認為金州是旅大後路咽喉,金州失守,旅大難保,主張分兵往援金州,以穩固旅順口後路。

旅順地區清軍有七名統領,道員龔照璵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但是,沒有人響應這個四川人的建議。

徐邦道見無人響應,便自率所部拱衛軍步隊三營赴金州禦敵。徐邦道所部抵達金州後,深感兵力單薄,一再要求駐防大連灣的趙懷業派兵支援。趙懷業隻派營官周鼎臣率兩哨步兵前往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