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聽了,隻得遺憾地搖搖頭,再也沒有提重新任用廉頗的事情。廉頗也就此失去了最後一次報效國家的機會。
趙王曾經辭退過廉頗,所以他在想任用廉頗的時候不好直接開口說“我要重新啟用廉頗”,而是側麵派人打聽情況,詢問的時候也不正麵問,而是委婉地說“尚能飯否”。誰都明白,武將能吃、體力好,就是還能打仗。
趙王委婉地問了,於是被買通的唐玖便委婉地答“坐頃刻,已三遺屎矣”。兩個人一句關於“正經事”的詢問都沒有,卻相互都已心知肚明。
委婉的問保住了趙王的麵子,委婉的答卻毀了廉頗的名聲。不過好在因為說得委婉,不至於讓氣氛太僵、麵子太傷。委婉的好處,大概就是這樣。
委婉地告知,將風險降到最低。
正是上中班的時候,當班工人出勤8人,分成兩組,4個人在運輸巷修複巷道,班長張大靜帶領劉文炳等人在切割巷修複巷道。
張大靜要更換消防栓,叫其他人先去現場,再根據現場情況商量修複方案。到切割巷後,劉文炳一個人到回風巷去清點材料,剩下的兩人看到錨網裏有許多懸矸,便剪開一條600毫米長的口子放頂處理懸矸。由於兩人經驗不足,在處理過程中頂板一直不停地掉矸渣。
不一會兒,劉文炳從回風巷出來了,看到剪開的錨網口下堆了很大一堆矸渣,頂板還在不停掉渣,他抬頭看了看頂板,發現已經破碎了30平方米左右。這時他一個人嘀咕道:“我們找了這麼久的頂,從沒見過今天這樣越找越爛、越找越寬的破碎頂。”心裏總感覺不踏實的劉文炳,結合工友的話一分析,預感到現場有安全隱患。
劉文炳想叫大家停止作業,可他無權直接叫停,想了又想,他便對工友們說:“今天實在太多事要處理了,大家太辛苦了,先休息一會兒吧!”
在劉文炳的提議下,工友們放下手中的找頂工具,向外走到了約100米遠的小斜坡坡口,剛坐下休息,就聽見“轟”的一聲悶響,一股巨大的氣流夾雜著濃濃的粉塵撲麵而來。待粉塵散盡後,大家進去看到,一塊大約長5米、寬6米、厚4米的矸石破碎後跨落了下來,把巷道塞得滿滿的,剛才擱在現場的工具已經不見了蹤影。
一句委婉的提議,救了一個班的人。
這是一條真實的新聞,發生在2007年12月21日,重慶能源集團渝陽煤礦掘進三隊丙組三班在北21106修複巷道的時候。
緊急關頭,直說固然最快,但並非最保險。叫嚷著“危險!快逃命!”很可能造成眾人在井下發生擠壓、踩踏,而委婉地通知大家“去外邊休息”,讓每個人都在比較平靜的情況中走出來,達到了目的,又降低了風險。
需要通知一個壞消息的時候,委婉一些,這樣才不會造成混亂,也不至於嚇壞別人。
《左傳》中有個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
秦晉兩國聯合進攻鄭國。秦軍駐紮在鄭國都城的東邊,晉軍駐紮在鄭國都城的西邊。在團團包圍之中,鄭國的國君鄭文公連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
有位大臣說:“兩大強國左右夾攻,鄭國現在正是危在旦夕啊!但隻要我們能夠說服秦國退兵,敵手隻剩下晉國,那麼還有一線生機。”
鄭文公急切地問他:“您說派誰去勸退秦軍呢?”
大臣推薦道:“大夫燭之武。”
夜半時分,鄭文公親自把燭之武送到城樓上,命令士兵拿來一隻大筐,讓燭之武坐進筐中,上麵用繩子吊著,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牆根。
燭之武趁著夜色偷偷地來到秦營中,一見到秦穆公就傷心地哭了起來。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麼人?深更半夜哭什麼呀?”
燭之武說:“我是鄭國大夫燭之武,在哭我們鄭國就快要滅亡了。”
秦穆公說:“你要哭就在家裏哭,為什麼跑到我們的軍營裏來哭呢?”
燭之武說:“我也是來替你們秦國哭呀!”
秦穆公聽了覺得好生奇怪,就問:“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就快要打敗鄭國了,怎麼要你來哭我們呢?”
燭之武說:“我們鄭國的國土,和貴國並不相連。我們在東,你們在西,中間隔著晉國。所以鄭國亡了之後,隻能被晉國占領,並不會有秦國什麼好處。那時晉國就會比以前更強大,而貴國也就相對地顯得比晉國弱了。自己出兵出糧草,替別人打仗爭得的土地,最後都拱手白白送給人家,這樣合算嗎?再說了,晉國的侵略野心,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啊?它東邊滅了鄭國,難道就不想向西邊的秦國擴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