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卷九》中有一個關於孟子家務事的故事,這就是“孟子休妻”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孟子的妻子一個人在家裏待著,就沒有注重儀態,坐著的時候把兩條腿伸開了。
這個時候,孟子進了屋,看到了妻子伸開腿坐著的樣子,就很生氣,跑去跟自己的母親說:“這個女人坐相不雅,非常無禮,請母親幫我休了她。”
孟母聽了這話就問孟子:“她是怎麼無禮了?”
孟子說:“她伸開腿坐著。”
孟母又問:“你怎麼知道她伸開腿坐著的?”
孟子說:“我親眼所見。”
孟母聽了說:“這怎麼是她無禮,明明是你無禮。進門的時候一定要打招呼,讓屋裏的人知道,你一聲不吭進屋,才能看得見她伸開腿坐著的樣子,她要是聽見有人進屋,絕不會伸開腿坐,所以是你無禮,並非她無禮。”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訓,很是自責,於是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
孟子的母親是個頗有智慧的女人,她聽到兒子要休妻這樣“天大”的事情,並沒有馬上做出激烈的反應,也沒有指責或質問孟子,而是非常平和地詢問情況,聽兒子說出自己的觀點,因為孟母想聽出事情的真正原因。
孟母先是問清了兒子認為兒媳無禮的原因,又問清了兒子是如何知道兒媳做了無禮的事兒。聽明白關鍵因素以後,孟母才不慌不忙地做出了對孟子休妻這件事的評價。
孟母的推理線索從何而來?是從孟子對兩個問題的回答中聽出來的。孟子的回答中雖然並沒有說出自己“沒出聲就進屋”的事實,但孟母卻聽出了弦外之音,並通過這點線索還原了這個事件的發生現場。
說話是一門藝術,並沒有多麼高深莫測,也並非人人能夠一眼就看穿。學習傾聽,就像是去欣賞沒有歌詞的樂曲,用心聽你才能聽到弦外之音。
褒貶是買主,叫好是閑人。
舊上海,有個小夥計跟隨老師傅到綢緞莊上櫃學徒。上櫃沒多久,就見兩位太太一起進了門,一位盤發,一位卷發。
盤發太太看上一塊衣料,就說:“這個顏色不錯,又鮮豔又不會很俗氣。”
卷發太太過來看了看果然不錯,就拿起來說:“師傅啊,這個多少錢一尺啊?這塊做旗袍好看,還是做裙子好看?”
老師傅迎上來,把料子抖開,說:“這料子是蘇州產的,您做裙子、外褂、旗袍都好看。一個銀元兩尺。”
卷發太太皺皺眉,說:“其實這種顏色也不是很新鮮,我看街上很多人穿類似的。摸起來也不是很柔軟,貼身穿太硬了。這種料子賣到這個價格也真不低啊!你說呢?”
卷發太太看了一眼盤發太太,盤發太太見狀就說:“現在這個價格能買到這種料子也算不錯啦!我看花紋和顏色都還挺時髦的,蘇州產的畢竟比別的不知道哪裏來的貨要好一些,價格要是再低一點就更好啦!”
卷發太太繼續接口說:“這個花紋,做衣服還要對縫,很費材料的,要是還這個價格怎麼買得下手啊!”
小夥計看著兩位太太翻著衣料不停地講,聽得一頭霧水,不明白到底是卷發太太要買,還是盤發太太要買。
老師傅則從容地笑著,對著卷發太太說:“太太啊,價格我不能再讓了,這個真正是良心價,沒得商量了。您要是真想要,我給您量起來尺頭寬一些,您拿去對縫對花也方便。”
說完又轉頭對盤發太太說:“您沒有看中的話,下周有新貨您再來看。”
卷發太太果然買了衣料,盤發太太也果然問了下周到貨的具體日期,說還要來看。
兩位太太稱心地走了,小夥計不解地問師傅:“您怎麼看出來誰要買衣料的?那個卷發的太太明明是一直在挑毛病啊!怎麼最後那個叫好的倒沒買呢?”
老師傅說:“這個你要記住:褒貶的是買主,叫好的是閑人。”老師傅說的這句話是生意場上的金句,值得引以為鑒。
為什麼說“褒貶的是買主,叫好的是閑人”呢?因為買主才在乎價格高低和性價比的問題,買主說出的話,多多少少會去故意挑毛病;而本身就沒打算掏錢購買的人,貨品的質量好壞、價格高低都與自己無關,自然就會“順情說好話,免得討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