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英國王妃戴安娜曾經是個熱衷慈善事業的人,有關慈善的工作占據了她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她在有限的生命曆程中參加過不計其數的慈善活動,她親自出任多個慈善組織的主席,她為患病兒童籌辦過專門的醫院、為無家可歸者組建過專門機構,她為艾滋病和麻風病防治工作代言。
在這些活動中,戴安娜極少發表感言,報紙上刊登的多數是別人的評論,關於她自己的大多數隻是現場圖片。她沒有去宣講什麼,但人們看到她在做,就已經明白了她要表達的對慈善事業的關注與倡導。
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看望殘疾兒童。遇到坐輪椅的孩子,她會主動蹲下,用平視的目光與孩子對話;遇到雙目失明的孩子,她會主動湊近孩子,讓孩子能夠用手摸到她的臉、感受到她。那張盲童撫摸戴安娜臉龐的照片上了第二天新聞的頭版,其中並沒有配上任何戴安娜自己說出的言論,但孩子與戴安娜的表情足以感染人們。
1997年1月,安哥拉雷場,戴安娜王妃微笑著和艾滋病病人握手,無需任何言語的修飾,戴妃已經用自己的行動語言詔告天下——“與艾滋病人握手不會傳染艾滋病,艾滋病人應該得到平等與尊重”。
沒有一個字從戴妃的嘴裏說出來,但那份“宣言”卻不言自明。那一次的握手對幫助減少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很有意義,以至於整個世界都注意到了這一點。
戴妃似乎沒有說話,但她的行為、她的動作,乃至她的整個靈魂都在通過肢體語言發表著無聲的演講。
要知道,肢體語言在語言信息表達中占有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傳播速度也遠遠超過語言。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畢安曾發現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的書麵語+38%的音調+55%的麵部表情。”
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光要有口才,更要學會調動一切可以幫助自己表達觀點的“語言”。這些“語言”中包括表情語言、肢體語言、環境語言、道具語言和事件語言。
這都是一些不會出聲的語言,但如果能把這些無聲語言運用得宜,很多時候要比有聲的語言更有深入人心的效果。
人有多少種表情?沒人能夠統計出來。有人說,“喜怒哀樂”就是基本表情;有人說,喜怒哀樂後麵還有“悲恐驚”。這些基礎表情都是在表達真實的情緒,而這些表情真相無一例外地都寫在臉上。
眉毛是表達情感的主角。憂愁時會“愁眉不展”,快樂時會“喜上眉梢”,憤怒時會“橫眉立目”,興奮時會“眉飛色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傳遞感情的窗口。《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甜蜜相戀,留下了“眉目傳情”的佳話;《鴻門宴》裏樊噲見到項羽,“目眥盡裂”,發揮了瞪眼嚇唬人的極致。
無論眉毛上的聳動,還是眼睛裏的情感,這些都是表情帶給你的深刻感受。不要以為“擠眉弄眼”是貶義詞,學會“擺弄”自己的表情,讓它可以配合自己的口才,襯托自己的真誠,這才是高招中的高招。
微笑的魔力。
“每逢他遇到新朋友,或是接見屬員,他的大眼會像看見了奇怪的東西似的,極明極大極傻地瞪那麼一會兒,腮上的肉往下墜,然後腮上的肉慢慢往上收縮,大眼睛裏一層一層的增厚笑意,最後成為很嫵媚的微笑。
“微笑過後,他才開口說話,舌頭稍微團著些,使語聲圓柔而稍帶著點嬌憨,顯出天真可愛。這個,哪怕是個冰人兒,也會被他馬上給感動過來。”
這是老舍《且說屋裏》中的一段描寫,描述了一個男人很是自以為得意的“表情功夫”。
先不論老舍先生的用意是在諷刺還是在褒獎,單說說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的那種畫麵感。一位衝你微笑的人,不論肥瘦美醜,不論身份高低,他能從眼睛笑到臉上,從腮幫子再笑回眼神,一派真誠和客氣。你若真能看見一個這樣衝你微笑的人,你是不是也會這樣說:“哪怕是個冰人兒,也會被他馬上給感動過來”。
常有人說:“微笑是最好的化妝品”、“愛笑的女孩,運氣總不會太差”、“微笑是交際中遞出的最好的名片”。的確,純真的笑容會讓人看起來更可親、更溫和,甚至更美麗。微笑的人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自然而然地進行下一步的交談甚至交往。
“微笑是一種仁愛的象征、快樂的源泉、親近他人的媒介。”這是大詩人雪萊對這個簡單表情的禮讚,也說出了微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