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故事”的章節中,我們講過一個“千金買骨”的故事:國君要買千裏馬,買不到千裏馬,那就以500金的價格來買馬骨來宣揚買馬的決心和誠意。
這就是在完成一件事件語言,一件有宣傳點和宣傳力度的事件語言。
做什麼事就會成為什麼人。
一個單身富翁請了一個保姆。這個保姆做家務很不錯,但嗓門特別大。
這一天,富翁要宴請一些貴客來家裏吃飯,除了談生意,還想和一位女士發展一下關係。
為了防止保姆的大嗓門給自己丟臉,富翁特別叮囑保姆:“今晚的家宴很重要,來的都是貴客,這些人都不喜歡吵鬧,所以你今天有什麼事兒都得小聲說,不然扣你的工錢!”
保姆聽了,果然在席間表現得非常好,不論是上菜還是倒茶都是小聲詢問富翁。
晚宴氣氛良好,客人們便來了興致,決定留下來打麻將。
大家坐下打麻將,不知不覺就過了12點。保姆見客人們似乎沒有要走的打算,自己又很想睡覺,又不敢大聲對主人說,於是就偷偷地繞到富翁身後,湊近富翁的耳邊輕聲說:“我先睡了啊!”
這句“我先睡了”,若大聲說就是正常,小聲說卻成了曖昧,全是因為態度上的不同。可以想象得到,這位保姆一定會遭到批評,甚至被辭退,因為她用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件語言在主人的朋友麵前造成了誤會。
你不用說,別人都已經知道了。
1972年,中美雙方共同經曆了建交前重要的一個曆史階段——中美邦交正常化。這一年,美國時任總統尼克鬆訪華,為兩國關係揭開了全新的一頁。
1972年2月21日11點30分,首次訪華的尼克鬆剛下飛機,就與前來迎接的周恩來總理伸手相握。
隻是握手,但這是個跨越最遼闊海洋的握手。這個簡單的動作卻在這個時刻震撼了世界,並被永遠地定格。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沒有什麼熱情的演講,中美雙方的領導人已經用事件語言向世界宣告:中美關係的舊時代已經結束,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
尼克鬆到達北京的當天晚上,周總理出麵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歡迎宴會。在盛大的國宴上,很多美國人都在拿刀叉對付,而尼克鬆卻輕鬆自如地拿起筷子,不緊不慢地用筷子夾取美味佳肴。這吸引了眾多記者的鏡頭。
原來,尼克鬆早在決定訪華之前就開始在家裏練習如何使用筷子了,他還學會了用中文說“你好”、“謝謝”,甚至在講話稿中加入了一句毛主席的詩詞,這些都巧妙地拉近了和中國的距離。
1972年2月22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周總理一早去釣魚台國賓館看望尼克鬆,當周總理下車正欲脫大衣之際,尼克鬆快步走到周總理身後,親自為周總理脫大衣。
此時正是美國晚上收看新聞的黃金時間,次日美國報紙發表評論說:“在美國民眾對周恩來表示極大好感時,尼克鬆親自為他脫大衣等於發表了一遍很好的競選演說”。這一年,尼克鬆連任成功。
尼克鬆將自己訪華的一周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這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之來之不易。他在後來的《領袖們》一書中說:“我1972年訪問中國期間,周恩來先生無以倫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並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敬意。‘恩來’譯成英文是‘恩惠降臨’之意,這個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風度和氣質。他待人很謙虛,但沉著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了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在個人交往和政治關係中,他都忠實地遵循著中國人古老的信條:決不‘傷人情麵’。”
尼克鬆在書中的描述很真誠,也很動人,但比起他訪華期間做過的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來說,哪個更有說服力?哪個更直指人心?哪個更令人感動?事件語言比任何語言都更實在,比任何說辭都更有力。如果你已經做了你該做的事情,用做事時的表現表達了你的真實想法和需要,你就不必再多說了,因為看到的人都已經明白你的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