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攻者,不盡兵以攻堅城,善守者,不盡兵以守敵衝。夫盡兵以守堅城,則鈍兵、費糧,而緩於成功。盡兵以守敵衝,則兵不分,而彼間行襲我無備。故攻敵所不守,守敵所不攻。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車轂擊,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銳兵出其北,大兵攻其東,銳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穀,中盤絕徑,潛師其間,不鳴金,不撻鼓,突出乎平川以衝敵人腹心者,曰伏道。故兵出於正道,勝敗未可知也,出於奇道,十出而五勝矣,出於伏道,十出而十勝矣。何則?正道之城,堅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堅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則無城也,無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亦木偶人是也。
今夫盜之於人,抉門斬關而入者有焉,他戶之不扃鍵而入者有焉,乘壞垣坎牆趾而入者有焉。抉門斬關而主人不之察,幾希矣。他戶之不扃鍵而主人不之察,大半矣。乘壞垣坎牆趾而主人不之察,皆是矣。為主人者宜無曰門之固,而他戶牆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門之盜也,奇道之兵,他戶之盜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盜也。
所謂正道者,若秦之函穀,吳之長江,蜀之劍閣是也。昔者六國嚐攻函穀矣,而秦將敗之;曹操嚐攻長江矣,而周瑜走之;鍾會嚐攻劍閣矣,而薑維拒之。何則?其為之守備者素也。
劉濞反,攻大梁,田祿伯請以五萬人別循江淮,收淮南、長沙、以與濞會武關。岑彭攻公錄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徑拔武陽,繞出延岑軍後,疾以精騎赴廣都,距成都不數十裏。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顏而不備愬,愬自文成破張柴,疾馳二百裏,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濟。此用奇道也。
漢武攻南越,唐蒙請發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鄧艾攻蜀,自陰平由景穀攀木緣磴,魚貫而進,至江油而降馬邈,至綿竹而斬諸葛瞻,遂降劉禪。田令孜守潼關,關之左有穀曰禁而不之備,林言、尚讓入之,夾攻關而關兵潰。此用伏道也。
吾觀古之善用兵者,一陣之間,尚猶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勝,況守一國、攻一國,而社稷之安危係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將耶?
【原典】
古之善攻者,不盡兵以攻堅城,善守者,不盡兵以守敵衝。夫盡兵以守堅城,則鈍兵、費糧,而緩於成功。盡兵以守敵衝,則兵不分,而彼間行襲我無備。故攻敵所不守,守敵所不攻。
[注譯]
在古代,善於進攻的將領是不會將自己所有的兵力都用來進攻防守堅固的城池。善於防守的將領,不會把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敵人進攻的地方。將所有的兵力都用來攻打一個防守堅固的城池,就會打擊士兵的士氣,浪費糧食軍備,從而延長了取勝的時間。
如果將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守衛敵人進攻的地方,這樣士兵就無法分頭行動,敵人就會在暗地裏秘密行動,攻擊我們沒有設防的地方。因此,一個優秀的將領在進攻的時候,要選擇敵人不設防的地方,防守的時候,也要選擇敵人不進攻的地方。
【原典】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車轂擊,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銳兵出其北,大兵攻其東,銳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穀,中盤絕徑,潛師其間,不鳴金,不撻鼓,突出乎平川以衝敵人腹心者,曰伏道。故兵出於正道,勝敗未可知也,出於奇道,十出而五勝矣,出於伏道,十出而十勝矣。何則?正道之城,堅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堅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則無城也,無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與伏道焉者,其將亦木偶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