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既言五間,則又有曰:\"商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商。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按《書》:伊尹適夏,醜夏歸亳。《史》:太公嚐事紂,去之歸周。所謂在夏在商誠矣。然以為間,何也?湯、文王固使人間夏、商耶?伊、呂固與人為間耶?桀、紂固待間而後可伐耶?是雖甚庸,亦知不然矣。然則,吾意天下存亡寄於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湯必曰:桀雖暴,一旦用伊尹,則民心複安,吾何病焉。及其歸亳也,湯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視民病,遂與天下共亡之。呂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紂雖虐,一旦用呂牙,則天祿必複,吾何憂焉。及其歸周也,文王必曰:紂得呂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遂命武王與天下共亡之。然則夏、商之存亡,待伊、呂用否而決。
今夫問將之賢者,必曰:能逆知敵國之勝敗。問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愛千金,故能使人為之出萬死以間敵國。或曰:能因敵國之使而探其陰計。嗚呼!其亦勞矣。伊、呂一歸而夏、商之國為決亡。使湯、武無用間之名與用間之勞,而得用間之實,此非上智,其誰能之?
夫兵雖詭道,而本於正者,終亦必勝。今五間之用,其歸於詐,成則為利,敗則為禍。且與人為詐,人亦將且詐我。故能以間勝者,亦或以間敗。吾間不忠,反為敵用,一敗也;不得敵之實,而得敵之所偽示者以為信,二敗也;受吾財而不能得敵之陰計,懼而以偽告我,三敗也。夫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智於此,不足恃也。
故五間者,非明君賢將之所上。明君賢將之所上者,上智之間也。是以淮陰、曲逆,義不事楚,而高祖擒籍之計定;左車、周叔不用於趙、魏,而淮陰進兵之謀決。
【原典】
孫武既言五間,則又有曰:\"商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商。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按《書》:伊尹適夏,醜夏歸亳。《史》:太公嚐事紂,去之歸周。所謂在夏在商誠矣。然以為間,何也?湯、文王固使人間夏、商耶?伊、呂固與人為間耶?桀、紂固待間而後可伐耶?是雖甚庸,亦知不然矣。然則,吾意天下存亡寄於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湯必曰:桀雖暴,一旦用伊尹,則民心複安,吾何病焉。及其歸亳也,湯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視民病,遂與天下共亡之。呂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紂雖虐,一旦用呂牙,則天祿必複,吾何憂焉。及其歸周也,文王必曰:紂得呂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遂命武王與天下共亡之。然則夏、商之存亡,待伊、呂用否而決。
[注譯]
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兵聖孫武曾經說過,間謀包括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種,又說過:\"商朝之所以可以興盛起來,那是因為伊尹曾經在夏朝,了解夏朝的情況;周朝之所以興盛起來,那是因為薑太公曾經在商朝待過,了解殷商的情況。因此,一個明智的君主,或者一個賢能的將領,凡是能夠讓具有高智商的人作為間諜的,將來一定可以取得巨大成就。這就是用兵的關鍵之處,全軍都要靠他來決定如何行動。\"
根據《尚書》中所記載的內容,伊尹確實去過夏朝,因為覺得夏朝的政治非常醜陋,所以他就來到了毫京歸順了商湯。根據《史記》記載,薑太公曾經為商紂王效力。因為商紂王昏庸無道,他才不得已離開商朝,投奔了周朝。
因此,孫武說伊尹曾經到過夏朝,薑太公效力國商朝,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事情。但是,孫武認為伊尹和薑太公是派到夏朝和商朝的間諜,這是為什麼呢?商湯和周文王最初就是派他們到夏朝和商朝做間諜的嗎?伊尹和薑太公真的是間諜嗎?還是夏桀和商紂隻能依靠間諜才能打仗嗎?即使是智商最低的人也知道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然而,我的意思是:天下的存亡全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
當伊尹還在夏朝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夏季雖然是一個暴君,但是他一旦任命了伊尹,那麼民心就會重新得到安定,我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等到伊尹來到毫京的時候,商湯肯定會說:\"夏桀得到了伊尹這樣的人才,但是卻不能重用他,夏朝必須要滅亡,我不能看著百姓陷入苦難之中而不拯救。\"於是,他便與天下各路諸侯聯合起來共同討伐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