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而不窮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與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幾人?求之於言而不窮者幾人?言不窮矣,求之於用而不窮者幾人?嗚呼!至於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

《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為人,必謂有應敵無窮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吳王闔廬之入郢也,武為將軍。及秦、楚交敗其兵,越王入踐其國,外禍內患,一旦迭發,吳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

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於敵,則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聽包胥之言,出兵救楚,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曰:\"久暴師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還,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殺敵者,怒也。\"今武縱子胥、伯嚭鞭平王屍,複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吳也。勾踐不頹舊塚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然始吳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尾之不仁,武之功蓋亦鮮耳。夫以武自為書,尚不能自用以取敗北,況區區祖其故智餘論者而能將乎?

且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曰\"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製,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然吳起始用於魯,破齊,及入魏,又能製秦兵,入楚,楚複霸。而武之所為反如是,書之不足信也,固矣。

今夫外禦一隸,內治一妾,是賤丈夫亦能,夫豈必有一人而教之。及夫禦三軍之眾,闔營而自固,或且有亂,然則是三軍之眾惑之也。故善將者,視三軍之眾,與視一隸、一妾無加焉,故其心常若有餘。夫以一人之心,當三軍之眾,而其中恢恢然猶有餘地,此韓信之所以\"多多而益善\"也。故夫用兵,豈有異術哉,能勿視其眾而已矣。

【原典】

求之而不窮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與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幾人?求之於言而不窮者幾人?言不窮矣,求之於用而不窮者幾人?嗚呼!至於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

[注譯]

如果連續不斷都向他提出問題而難不倒他,那麼他這樣的就是天下奇才了。如果和天下人討論軍事方麵的事情,有多少人會說我不同的用兵呢?在這些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連續回答出提出的問題而不被難倒呢?從理論上難不倒他,但是讓他領兵作戰而能夠始終不遭受失敗的人又有幾個呢?唉,至於領兵作戰能夠做到始終不遭受失敗的人,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呢。

【原典】

《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為人,必謂有應敵無窮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吳王闔廬之入郢也,武為將軍。及秦、楚交敗其兵,越王入踐其國,外禍內患,一旦迭發,吳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

[注譯]

兵聖孫武寫的《孫子兵法》第十三章,被後世所有的軍事家封為自己非常崇敬的老師。在我看來,孫武是一位談論奇謀秘術的傑出人物。他的書討論了很多指揮用兵的技巧,比如奇特、全變、秘密和機智,真的是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自古以來,很少有關於用兵作戰的書籍能夠與孫武寫的《孫子兵法》相比。因此,通過這本書有人推測,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家,孫武一定具有對付敵人的無限能力。但是,孫武在真實的指揮作戰中並不能夠贏得每一場勝利,與他在書中所說的那些相去甚遠。

當初,吳王闔廬進攻楚國都城郢的時候,孫武就作為將領;等到秦國和楚國聯合擊敗吳國軍隊的時候,越王勾踐又率領大軍侵入吳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吳王夫差倉皇逃走,根本來不及自救,孫武對眼前的局麵感到一籌莫展,根本想不到任何計謀可以消除這些禍亂。

【原典】

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於敵,則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聽包胥之言,出兵救楚,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曰:\"久暴師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還,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殺敵者,怒也。\"今武縱子胥、伯嚭鞭平王屍,複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吳也。勾踐不頹舊塚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然始吳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尾之不仁,武之功蓋亦鮮耳。夫以武自為書,尚不能自用以取敗北,況區區祖其故智餘論者而能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