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譯]

如果根據孫武自己的書,來對應他犯過的錯誤,可能一共有以下三件事: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說道:\"給敵人施加足夠的壓力,就會使對方無法與其他國家結交,進行反擊。\"然而,孫武卻讓秦國聽到了申包胥的話,並派出軍隊去援救楚國,對吳國也沒有一點忌憚,這就說明吳國沒有讓他感覺到一點壓力。這是孫武的第一個錯誤。

《孫子兵法?作戰篇》中又說道:\"如果長時間出兵在外,就會使軍隊疲憊不堪,精神萎靡,士氣低落,力量耗盡,物資的消耗也很嚴重,就會讓其他諸侯國利用這樣的危機而起兵攻擊你。\"而孫武在吳王闔廬統治的第九年冬天去攻擊楚國,直到第十年秋天才回來。可以說他是\"長期出兵在外\"了,越國怎麼可能不趁著吳國國內空虛而技工吳國嗎?這是孫武的第二個錯誤。

孫武在《孫子兵法?作戰篇》中還說道:\"士兵們奮勇殺敵,那是因為憤怒。\"但是,孫武放縱伍子胥和伯嚭鞭打楚平王的屍體,發泄了一個人的私憤,並且用對敵人的侮辱來激怒敵人,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戌、子西和子期能夠同仇敵愾,抱著必死的決心與吳國作戰。勾踐攻取吳國,沒有摧毀吳王的祖墳,但是吳國百姓卻願意服從他。田丹欺騙燕軍,讓他們挖掘了齊人的墳墓,因而激發了齊國將士拚死戰鬥的精神。他們的智謀遠遠超過了孫武。孫武不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他的第三個缺點。

然而,吳軍與楚國作戰剛開始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很快地攻占郢都,正是靠著伍子肯、伯嚭、唐國和蔡國對楚國的憤怒,以及楚國令尹瓦的貪欲不仁,孫武本人的功績也是微乎其微的。孫武自己寫的這本書,自己卻無法熟練運用,不能用到戰場上,因此才導致了失敗,更何況那些愚蠢地隻知道學習孫武一些過時的教條和理論的將領呢?怎麼能用他們這樣的人來領導軍隊作戰呢?

【原典】

且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曰\"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製,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然吳起始用於魯,破齊,及入魏,又能製秦兵,入楚,楚複霸。而武之所為反如是,書之不足信也,固矣。

[注譯]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和孫武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書寫了關於軍士兵法的書,世人都成他們二人為\"孫吳\"。然而,吳起所著的書籍雖然談論的都是軍事用兵,但是他並不注重法律製度,他的書文本簡明扼要,而且沒有整本書的大綱,不如孫武所寫的書語言簡潔明了,但是意思卻表達得非常清楚。天下所有的軍事理論都可以在《孫子兵法》中找到最終的本源。但是,吳起剛開始被魯國任命,就大破了齊國的軍隊;後來,等到他來到魏國的時候,他又指揮魏國軍隊打敗秦國軍隊;吳起到了楚國以後,他再次讓楚國稱霸諸侯。然而,孫武的所作所為導致了這種失敗。可以看出,書中的理論不能夠完全相信依賴。

【原典】

今夫外禦一隸,內治一妾,是賤丈夫亦能,夫豈必有一人而教之。及夫禦三軍之眾,闔營而自固,或且有亂,然則是三軍之眾惑之也。故善將者,視三軍之眾,與視一隸、一妾無加焉,故其心常若有餘。夫以一人之心,當三軍之眾,而其中恢恢然猶有餘地,此韓信之所以\"多多而益善\"也。故夫用兵,豈有異術哉,能勿視其眾而已矣。

[注譯]

如果在外麵指揮管理一個努力,在家裏管理一個小妾,這種事情就算沒有智慧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到,難道這還需要找比人來教導嗎?至於統領三軍如此之多的人,不用打仗,隻需要關閉營門穩定軍心,恐怕也很難做到,有時也會發生騷亂。這是因為三軍人數實在是太多,自己的思緒容易產生混亂。

一個善於管理軍隊並且能夠指揮三軍的將領,與使用一個奴隸和管理一個小妾並沒有什麼區別,因此他能夠做到遊刃有餘。以一個人的心胸,來統率三軍這樣眾多士兵的重要任務時,總覺得還有廣闊的空間,還有餘力,這就是韓信說的\"多多益善\"。那麼,在領兵用兵方麵哪有什麼奇謀妙術,無敵戰術,隻是能夠做到不被眾多的士兵搞得迷迷糊糊,泰然自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