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従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原典】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注譯]
燕、趙、韓、魏、楚、齊這六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國家軍隊實力的軟弱,以及作戰時的失利,而是因為這六個國家都采用了利用土地賄賂秦國的辦法。利用這種辦法賄賂秦國,也去可以換來一時的和平,但是隨著土地的割讓,國家實力也會逐漸減弱。這才是導致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原典】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注譯]
有人一定會問:\"六國相繼滅亡,難道都是因為向秦國行賄而導致的嗎?\"我說:\"當然不是。但是不去賄賂秦國的國家,會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失去了強大有力的援助,所以就無法獨自支撐下去。因此,才說弊病仍然是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通過戰爭奪取土地之外,還收到了其他國家的贈送,小的是村莊,大的是城池。比較一下秦國所以得到的土地,通過賄賂從其他國家獲得的土地,要比通過戰爭獲得的土地多百倍;其他國家贈送給秦國的土地,要比戰敗後損失土地多百倍。由此可見,秦國最大的希望和六國最大的憂患,原本都不是戰爭。
【原典】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注譯]
試想一下,六國君主的曆代祖先是如何冒著嚴寒和露水,披荊斬棘,曆盡千辛萬苦才獲得了這片土地。但是他們的子孫後代並不十分珍惜,甚至還隨意地將土地送給別人,就像拋棄草芥那樣隨便丟棄。今天割讓給別人五座城市,明天割讓給別人十座城市,然後可以換得一時的安寧;但是等到早上起來檢查四方的邊界時,會發現秦軍再一次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