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時暴秦的貪婪永遠無法得到滿足,贈給他的土地越多,他對你就更加咄咄逼人。因此,沒有必要戰鬥,雙方的實力就已經顯而易見了,這六個國家最終都滅亡,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古人說:\"用土地向秦國換取和平,就好比拿著柴火滅火,柴火燒不完,火就永遠不會熄滅。\"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啊。
【原典】
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注譯]
或許有人會問:\"齊國沒有贈送土地給秦國,但是最終,它也與其他五國一起滅亡。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齊國與秦國一直保持聯係,而沒有幫助其他五國。五國滅亡後,齊國自然會一起滅亡。
起初,燕趙兩國的君主還有考慮深遠的戰略,能夠固守自己的領土,堅持正義的原則,不去賄賂秦國。因此,雖然燕國是一個小國,但是它卻滅亡的比較晚,這就是他堅持用兵抵抗,而不賄賂秦國的結果。直到燕國的太子丹利用荊軻執行刺殺秦王計劃的時候,這才將災禍迅速招引過來。
趙國曾經和秦國進行過五次戰爭,兩次失敗,三次獲勝。後來,秦國又兩次進攻趙國,均被大將李牧擊敗。等到李牧因為誹謗而被殺後,趙國也因此滅亡了,成為秦國的一個郡。遺憾的是,趙國對秦國使用武力抵抗的時間沒有持續。
當時,秦國幾乎將其他國家都消滅的差不多了,燕國和趙國都可以說已經處於黔驢技窮,孤立無援的地步了,所以在戰爭中失敗而滅亡,這也確實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其他三個國家過去的時候都珍視自己的土地,齊國百姓就不會依附於秦國,燕國的太子丹就不會實施靳柯刺秦的計劃,趙國的大將李牧也會好好活著,再與秦國相比,就很難確定勝敗的命運和生死存亡的名分。
【原典】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注譯]
唉!如果將六國國君贈送給秦國的土地都拿出來封賞給這天下的謀士,用對秦國的敬畏之心來禮待天下的奇才,勠力同心,齊心協力共同對抗秦國,我想恐怕秦國國君就連吃飯都沒有心思了。
唉,但可惜的是,六國有這樣的優勢和實力,卻被秦國累積的威勢所嚇到,日複一日不斷地將土地分割出去,直到最後滅亡,真是可悲啊!那些統治國家的人,決不能被敵人積累的威勢所嚇倒啊!
【原典】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従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注譯]
六國和秦國原本都是諸侯國,而且他們的勢力要比秦國弱小,但是卻還是具有不需要割地求和,運用武力戰勝秦國的優勢。如果擁有爭霸天下的勢力,但是卻依然像弱小的六國那樣選擇服侍別人,最終一定會重蹈六國滅亡的扶著,甚至比當年的六國還要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