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死於垓下,無惑也。吾觀其戰於钜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嚐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於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鹹陽,製天下。不知出此,而區區與秦將爭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穀,則沛公入鹹陽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戰也。

[注譯]

嗚呼!項羽擁有戰無不勝的才能,但是最終卻在垓下戰敗死去,這並沒有什麼值得感到奇怪的。在巨鹿之戰的時候,我就看出了項羽的戰爭謀略缺乏遠見的見解,他的胸襟也不夠慷慨。因此,他能夠那麼晚死在垓下,我感到非常奇怪。

當項羽橫渡黃河準備北上的時候,沛公劉邦才開始整頓軍隊,向武關進發。如果在這個時候,項羽率領軍隊去攻打秦國,可以趁著士兵們士氣正盛一舉奪取鹹陽,掌控天下。然而,他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一策略,而是愚蠢地去和秦國的將士們戰鬥,用以爭得一日勝利的名聲。自從項羽在巨鹿取得了勝利之後,他仍然在黃河以南和新安縣一帶徘徊。等到他感到函穀關的手,劉邦已經進入鹹陽好幾個月了。

由於秦國百姓已經安心地接受了劉邦的統治,並且對項羽在之前戰鬥中殘害秦國士兵的行為產生了仇恨,因此就沒有必要強迫他們屈服了。因此,雖然項羽將劉邦改封到了漢中,而自己卻最終在彭城建都,這就導致劉邦仍然能夠再次占領三秦之地。這樣,天下的局勢就會回到漢而不是楚。

項羽雖然能夠打贏每一場戰爭,但是有什麼用呢?因此說:項羽雖然在垓下之戰中戰敗,但是在巨鹿之戰中就已經出現了預兆。

【原典】

或曰:雖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於钜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注譯]

也許有人可能會問道:\"如果按照你提到的這種戰略行事,我們怎麼才能斷定項羽一定會攻進秦國呢?\"

我回答說:\"項梁死後,秦將章邯認為楚軍已經不足為慮了,所以他就調動軍力攻打趙國,頗有鄙視楚軍的心思,因此他將所有精銳的士兵和優秀的將領都派去圍攻巨鹿。此時,如果項羽能夠帶領士兵們拚死作戰,攻擊那些秦國留下來的具有輕視之心,而且數量少力量還弱的軍隊,就可以很容易攻進鹹陽。此外,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把守的關口,和沛公劉邦的軍隊把守的關口,這兩支軍隊相互比較的話,孰優孰劣簡直不言而喻;劉邦軍隊攻打關口,與項羽的軍隊工大關口,兩支軍隊相比較的話,孰優孰劣也是不言而喻的。沛公劉邦可以攻進秦軍把守的關口,項羽可以攻擊劉邦把手的孤煙口,項羽難道不能攻擊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把手的關口嗎?\"

【原典】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於羆明矣。軍誌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餘壁躡其後,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於秦也。戰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關矣。籍與義俱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