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應該向女兒學習,堅強地活下去啊!汪玉明緊緊握住楊雲芳的手腕,安慰、鼓勵著她。
楊雲芳默然。
隨後,汪玉明憑著熟練的技術,為楊雲芳縫合了傷口。
汪玉明的事跡感動著每一個人。在災區,國家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高強題詞勉勵她:天災無情人有情,救死扶傷寫忠魂!因此,她的文職幹部證、衛生袖標被軍事博物館收藏。
坐落於重慶直轄市,有著七十多年光榮曆史和鮮明軍事特色的第三軍醫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全國重點大學、軍隊21101程整體重點建設院校。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王登高校長親自率領從西南、新橋兩所醫院抽調的六十七位專家,緊急奔赴汶川重災區映秀鎮。
當時,映秀鎮與外界完全阻斷,通信全部斷絕,救援人員心急如焚。他們從都江堰市冒雨出發,趕到紫坪鋪水庫。臨時碼頭擠滿了急於上船的救援部隊和搜尋親人的當地群眾,醫療隊員背著沉重的藥品,無法靠近衝鋒舟。
王校長再三與調度衝鋒舟的指揮員協調,由於船少人多,醫疔隊始終無法上船。
情急之下,王校長衝到船邊,抓住纜繩,朝忙亂的人群高喊:被救出來的重傷員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就有可能死亡,醫療隊晚去一分鍾,就會失去許多寶貴的生命。
醫療隊終於上船了o王校長他們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河中逆行,在距離映秀鎮十五公裏的臨時碼頭上岸。
醫療隊從重慶出發時攜帶了大量藥物及醫療器械,但車輛無法通過。王校長當即決定:將價值五十多萬元的醫療器械和藥品化整為零,由每個醫療隊員背著行進,十幾名身材瘦弱的女隊員和專家教授,每人背著三十多公斤重的醫療器械和藥品上路了。
女隊員劉珂汐比較瘦弱,背著沉重的背囊十分吃力,王校長二話沒說,拿過她的背囊,背在自己肩上。在攀爬一段陡坡時,身背兩個背囊的他,踩上了鬆動的泥土,身體快速下滑…-.危急時刻,他猛地抓住了深埋在泥石流中的一根樹枝,才沒有掉進咆哮的岷江中。
此時,地震已經將道路破壞殆盡。醫療隊隻能按大致方向沿岷江迸發,有路的地方走路,無路的地方翻山。由於出發緊急來不及裝備,整個隊伍隻有五隻手電筒用來照明。
餘震不斷,山體滑坡,幾噸重的滾石隨處可見。救援隊員每前進一步都伴有碎石飛落,而在他們腳下就是湍急的岷江。
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過去了,王校長他們無法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多少公裏,距離映秀鎮還有多遠,隻能在漆黑的危機四伏的雨夜裏奮力前行。途中,他們一次又一次遇到斷裂、被泥石流掩埋的路,一次又一次遭遇由餘震和下雨引起的山體滑坡和塌方,但救援隊員一刻也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心裏隻有一個念頭:克服任何艱難險阻盡快趕到目的地!
5月14日14時30分,醫療救援先遣隊曆經艱險抵達映秀。
廢墟、遺體、傷員……醫療隊員們被這裏的慘狀驚呆了!漩口中學前的壩子上,六百多名受傷的群眾,有的躺在門板上,有的蜷綰在破舊的棉被中,有的直接睡在地上,到處是痛苦的呻吟聲。
看到這一切,王校長心如刀絞,他含著熱淚,嘶啞著嗓子喊道:鄉親們,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救治你們的!
王校長迅速把醫護人員分為檢傷組、輕傷組、重傷組、護送組、手術組,依序對重傷員進行初步救治處理後,用直升機送往成都後方醫院進行救治,對創傷稍輕者進行骨折外固定、清創縫合、消毒包紮。經過緊張有序的救治,全部傷員得到妥善處理,為送治傷員贏得了黃金時間。
在映秀的前四天,食品成了困擾醫療隊的最大難題。16日,醫療隊每十人隻能分一瓶礦泉水,王校長一瓶不留全部送給傷員。醫療隊沒有給養,四天沒進熱食,護士們上山挖了一些野菜和土豆弄熟了給大家吃,王校長卻把自己的那一份留給了值班醫生。
短短的八天時間,這個醫療隊醫治了六千餘名輕傷員,成功救治轉送出五百餘名重傷員。被救生還者中有九人被埋壓時間超過一百小時,最長的達一百七十,八小時二十二分鍾。
在映秀鎮的一頂頂醫療帳篷裏,隻要有病人送來,他們就立馬搶救,誰也不願意休息。醫生、護士相當疲倦,一些醫生幫病人包紮傷口時都快睡著了,然而沒有人抱怨。即使感冒、高燒,也會繼續堅持搶救病人。他們好幾天吃不上一頓像樣的飯,睡得很少,還時常遭遇餘震威脅。
一位二十多歲的女護士,內急忍不住了,隻能用衣服遮擋—下,迅速就地解決。
另一位女兵不乏調侃地說:戰火紛飛中我隻有戰士的感覺,沒有女人的感覺了。
阿壩州州委書記、抗震救災總指揮侍俊看到一名名傷員得到及時的救治,緊緊握住王校長的手說:多虧第三軍醫大學醫療隊,要不然,那麼多重傷員都不可能得到及時救治,你們為奪取抗震救災初步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我代表災區人民向你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在這個醫療隊裏,楊占宇的特殊經曆引起了我的注意——
楊占宇是三醫大附屬西南醫院肝膽外科的教授、主任醫師,是唐山市豐南縣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他剛剛10歲。那次災難中,他的母親、弟弟都不幸罹難。當時,楊占宇被埋在廢墟中,右腿骨折,全身大量軟組織損傷。七天後,他才被送到吉林省白城市的解放軍321醫院,做了手術治療。他的腿上至今還留有殘疚。1984年楊占宇考上第三軍醫大學軍醫係,本科畢業後又考上三醫大西南醫院韓本立教授的研究生。
聽到四川汶川發生地震的消息,楊占宇馬上向領導請求,到前線去,到災區去。楊占宇認為,自己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有切身體會,真希望馬上就到前線去,心情急迫。自己是軍醫,病人看到穿著軍裝的醫生出現,會不由地產生信任感。
下麵是楊占宇搶救傷員的一個故事——
12日,在汶川映秀鎮臥龍稽征所工作的沈培雲吃過午飯後,像平常一樣到二樓休息室去午休。地震後,稽征所七層樓的房屋瞬間倒塌,沈培雲就這樣在睡夢中被活埋,而這一睡就是一百四十六個小時。
17日中午,沈培雲同事的哥哥再次來到廢墟,想再試試自己的弟弟是否有生還的可能,他站在廢墟上大聲地呼喊著弟弟的名字,然而廢墟裏一直沒有任何回音。失望的他準備離開時,卻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從廢墟中傳了出來。
這裏還有人活著,快救人。他立即叫來救援隊。
不到半小時,消防隊員趕到現場進行救援。這時,沈培雲已經在廢墟裏待了一百四十個小時,沒有水喝、沒有東西吃,由於脫水,此時的他已經很虛弱。為了保證沈培雲的性命,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肝膽外科楊占宇等四名醫生來到現場,為沈培雲送去營養液,並作心理幹預,在救出他前,想方設法讓他挺下來。
我下去跟他談談。楊占宇主動提出要親自下去鼓勵沈培雲。在消防隊員的幫助下,他第一次進入廢墟巷道裏麵。
你腳能動嗎?
下麵麻了不能動,隻有手能動。
沈培雲微弱的聲音讓楊占宇心裏很難受,他發現此時的沈培雲臉上、眼睛裏、頭發上、嘴裏已經全是泥土,楊占宇幫他把嘴裏的泥土弄出來,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營養液管子遞給他,一滴滴救命的營養液,順著一根四米多長的軟管,流進了他的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