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選擇(1 / 1)

1

從建興正街出拱背橋,沿著一條寬寬的碎石馬路東行二十裏,便到了建興區所轄的新華公社。新華公社史稱四龍驛,傳說四海龍王曾在此聚會商討天下大事,並推舉黃龍為眾龍之首。這裏有黃龍、青龍、黑龍、赤龍四座大山,尤以黃龍山最為著名。

黃龍山山高八百丈,方圓數十裏,峰巒起伏,巍峨壯闊,十二高峰直插雲天。山上原始森林密布,怪石奇洞、碧潭飛瀑處處可見,飛禽走獸、奇花異木漫山皆是。黃龍山終日雲霧繚繞,仙氣蒸騰。位於最高峰擎天峰上的黃龍寺,修建於明成祖年間,距今已有六百餘年。黃龍寺氣勢恢宏,古樸肅穆,終日香火繁盛,信客如雲。暮鼓晨鍾從黃龍寺悠悠傳出,祈福天下蒼生,昭示世間太平。

黃龍山與黑龍山毗鄰。兩山一支餘脈欲接未接處,形成一個大大的豁口。豁口名叫土地埡,因黑龍山腳下的土地廟而得名,該廟現為土地埡小學。黃龍山與黑龍山主脈相夾成一條寬約三裏,長約二十裏的巨大峽穀。土地埡與峽穀垂直並將其一切為二。峽穀地勢起伏,山灣眾多,土地肥沃,林木茂密,實乃吆牛犁田、栽桑養蠶之佳境。

公元1713年,即康熙五十二年,隨著湖廣填四川的洪流,數百戶人在官差的護送下,拖家帶口,背井離鄉,揮淚告別故土湖北麻城縣孝感鄉,穿巫峽,過夔門,風餐露宿,曆經艱辛,朝著夢幻中的天府之國一路西行。

其中四戶人家,跋山涉水數月後,終於到了富饒迷人的黃龍山下。他們將兩山之間的峽穀地帶分為四段,即將土地埡兩端再一分為二,然後抓鬮決定各自領地。最終彭、張兩家居土地埡以南,陳、代兩家居土地埡以北。至今,土地埡以南有彭家灣、張家灣,土地埡以北有代家灣、陳家灣。現在的四龍中學便位於埡南的張家灣,土地埡小學位於埡北的代家灣。他們日出而作,開荒壘田,修屋建舍,栽麻種桑,養豬飼牛。經過世代繁衍,人丁日趨興旺,四戶人家逐漸成了當地的旺族大戶。

陳家灣因地勢較低,因此又名底下灣。底下灣三麵環山,形如圈椅。門口是一塊波光粼粼的水田,水田外有一條寬約五尺的石板鋪就的舊時官道。官道西通建興鎮,北可進縣城。灣中四合院坐東向西,石基木柱、青瓦龍脊,屬於典型的明清建築。四合院正房五間,兩側橫房各七間,倒坐西房與正房對應也為五間。正房居中的堂屋是供奉著祖宗牌位的堂屋,設有神龕、香爐、蒲團、燈燭台,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文化中心,神聖而肅穆。堂屋對開大門厚重高大,平日以粗木杠橫穿銅環而鎖,牢不可破。

倒坐西房居中與堂屋對應的一間,則是院門兼進出大院的通道。四合院屋脊水平,而地基卻有一層樓的落差,正房地基高出整個大院地基一層樓,即南北西三麵房屋均為三屋,而正房隻有兩屋。從院壩上堂屋須爬上寬寬的兩側飾以石欄石鼓的九級石梯。南北兩側也有小型石梯與正房相連。正房與橫房之間是轉角房。通過轉角房窄窄幽暗的過道,可達南北兩後院。後院地基與正房水平,也是一個全封閉的袖珍四合院,如整個大院的兩耳。

修建此院的人便是從孝感遷徙而來的四姓之一的陳家主人陳國鵬,陳德愚便是其嫡係後代。

陳德愚一家住在北側橫房。父親陳元禮,是一位飽讀詩書、為人友善且遠近聞名的老中醫,與流馬場的馮老中醫師出同門。母親早已去世,兄弟三人,陳德愚排行老二。哥哥陳德智沒上過學,是一個老實本分的篾匠。弟弟陳德慧從建興中學初中畢業後,當了土地埡小學的民辦教師。哥哥弟弟既不智也不慧,反而陳德愚自小聰慧過人,四歲能口述宋代話本,十六歲便從建興中學畢業考入四川大學經濟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