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渭(即李健吾)先生在論及此事時,曾深刻地指出:“他可以撒謊,然而誠實是他的天性,他的勇敢不含絲毫矯情。為什麼我們能夠最後保持勝利?正因為這個老大民族忽然迸出了這些信心堅定視死如歸的年輕人。古代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在被判死以前,曾為自己這樣申訴:“我寧可照我的樣式說話而死,也不照你們的樣式說話而生。”
據說陸蠡是個口齒鈍拙,情感深斂,甚至有幾分羞怯的老實人。他天真而樸實,但在事關大節麵前,他竟是如此鎮靜從容,義無反顧,毫不含糊。一個年輕而才華橫溢的散文家,就這樣慘死於日軍屠刀之下,但從他身上迸射閃耀的,正是大勇者不滅的光輝。
近日見報載,歐美正在紀念二次大戰盟軍諾曼底登陸五十周年。這次為開辟第二戰場的登陸之舉,是給德國法西斯以致命打擊的戰略決策,當時指揮此役的最高統帥是艾森豪威爾將軍。據現在發表的回憶文章說,當時在決定登陸的時機上,是頗費躊躇的,天氣又極端不好,暴雨如瀉。據預報隻有六月六日可能晴朗一天,統帥部內眾說紛紜。但是拖延時日,這次事關二次大戰前途的重大戰役秘密,就有可能被德軍識破,而登陸如失敗,其影響與後果則更不堪設想。在這重重嚴峻沉重的壓力下,艾森豪威爾思索再三,斷然決定於六月七日按照計劃,大舉出擊登陸。慨然表現出他作為統帥的無畏膽識與雄大氣魄。登陸終於一舉成功,為戰勝法西斯奠定了又一塊重要基石。但最令人感動的是,當決定下達後,艾森豪威爾並沒有因此平靜下來,因為此舉成敗,關係實在太大了,因此後來他在一張便箋上草擬了一篇新聞稿,以供必要時使用。他寫道:“我們的登陸……已經失敗,我已將部隊撤回。我在此時此地發動進攻的決定是根據能夠得到的最可靠情報作出的。我們的軍隊都非常勇敢和盡職,要說有什麼責任和缺點的話,全都是我一個人的。”(見1994年6月5日《參考消息》6版)顯然,這封信是準備萬一登陸失敗而寫的,從信中可以窺出這位率領百萬大軍的統帥內心的焦灼與不安,但可敬佩的是,萬一登陸失敗,他就要毅然將這重大的曆史責任全部由自己肩負起來,不怨天,不怨地,更不諉過於他人,即使是十字架,他也要一人承擔起來。這不愧是統帥的胸襟,更不愧為大勇者的風度。
蘇軾在《留侯論》中分析:張良青年時,麵對秦王暴政,曾求力士以鐵椎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這是“不忍忿之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而後來受兵書於黃石老人,並數經老人“倨傲鮮腆而深折之”,使張良“忍小忿而就大謀”,終於思想上成熟起來,完成了擊敗項羽的大業,這方可謂之“大勇者”。由此可見,大勇者的風度雖各有不同,但他們正是由於誌向高遠,以社稷國家興亡大事為己任,以憂濟天下為大誌,方能臨事不驚,雖於生死之間,仍能慷慨從容,舉重若輕,鎮靜自若。中外史籍所載大勇者的事跡燦若星辰,正是他們構成了人類不斷進取的脊梁。
作者簡介
唐達成(1928—1999),湖南長沙人,作家、文學評論家。曆任新華社新聞訓練班學員,《文藝報》編輯、副主編,中國作協第四屆黨組委書記等。著有評論集《藝文探微錄》,散文雜文集《談痕集》、《世象雜拾》,傳記文學《貝多芬》等。
心香一瓣
大勇,是智慧與正義的融合,是勇氣與氣節的交織,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境界。
一個大勇者,必定有榮辱之心,有寬容之懷,有堅強意誌,有錚錚傲骨。
曆史上有舍生取義者,有寧死不屈者,有凜然正氣者……正是那些高風亮節的大勇之士,點亮了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曆史。
今天,雖然時代已經鬥轉星移,但一個國家仍然需要這樣一批大勇之士。他們奮戰在各條戰線,以大局為重,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自己樸實無華的人生。我們應當向這些時代楷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