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中國人(1 / 2)

�\u0018

�;易中天

顯然,不是中國人說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國人當前一套背後一套,而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或法則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

中國人的事最不好講。

比如腐敗。中國人喜歡腐敗嗎?當然不喜歡。提起腐敗,中國人沒有不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連那些行賄受賄者,也未必當真喜歡腐敗。如果不受賄即可財源滾滾,他為什麼要冒丟官下獄的風險?如果不行賄就能通行無阻,他又為什麼要拿自己的錢送人?

多數人是不喜歡腐敗的,但他們又離不開腐敗。事實上許多中國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關係走後門請客送禮。如果所有的官員都當真既不吃請也不收禮,恐怕不少人就會悵然若失,心裏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辦不辦得成。所以,不反腐敗是不行的,反得太厲害怕也不行。最好是留一條尾巴,限製在吃一兩頓飯和收一兩條煙的範圍內,則皆大歡喜。

你說這都是逼出來的?也未必。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對,都憎惡的。但如果你請那從未參加過的人一起來吃,則多半會欣然前往,且麵有得色。可見他反對的並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別人有份自己卻沒有。因為自己沒有份,便隻好連公款吃喝一起反對。

顯然,不是中國人說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國人當前一套背後一套,而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或法則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老祖宗留下了不少遺訓,這些遺訓常常都是要打架的。比方說,老祖宗諄諄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同時又會告誡我們“少管閑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那麼,我們是管還是不管?哈!這你就不懂了。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閑事”。如果是閑事,就不該管;不是閑事,就該管。所以,見義勇為是對的,袖手旁觀也是對的。中國有句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就是說,有理沒理,不光看講不講得出道理來,還要看你是“公”是“婆”。

這樣一來,研究中國人“國民性”或“民族性”的人就麻煩了。他實在想不出該用哪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來概括中國人。比方說,中國人耿直卻又圓滑,坦誠卻又世故,多疑卻又輕信,古板卻又靈活,講實惠卻又重義氣,尚禮儀卻又少公德,主中庸卻又走極端,美節儉卻又喜排場,守古法卻又趕時髦,知足常樂卻又夢想暴發,燒香算命卻又無宗教感,愛抱團兒卻又好窩裏鬥,愛挑刺兒卻又會打圓場,不愛管閑事卻又愛說閑話,懂得“隻爭朝夕”的道理卻又主張“慢慢來”,等等,等等。結果,中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在世界曆史上最早“先富起來”,卻又最終弄得“一窮二白”,因為“落後”而“挨打”。總之,中國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豈止外國人“看不懂”,便是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說得清”。

其實,就連“說不清”也是不對的。如果你用“說不清”三個字來概括中國人,保準有人立馬表示反對:說不清?怎麼說不清?我就說得清。然後,他會一五一十地說將起來,而且說得頭頭是道,說得旁邊的人直點頭。可是,點頭又怎麼樣呢?他聽張三講的時候會點頭,聽李四講的時候也會點頭,因為張三李四講的都對。但你要以為張三李四觀點一致,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說法很可能正好相反——張三講的是“公理”,而李四講的是“婆理”。何況在中國,點頭並不一定表示讚同(當然也不一定表示不讚同)。它可能是表示在傾聽,或者表示禮貌,甚至隻不過習慣動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