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與筷子(2 / 2)

西方人學習用筷子那副笨相固然可笑,可是我們幼時開始用筷子的時候,又何嚐不是像狗熊耍扁擔?稍長,我們使筷子的伎倆都精了——都太精了。相傳少林絕技之一是舉箸能夾住迎麵飛來的彈丸,據說是先從用筷子捕捉蒼蠅練成的一種功夫。一般人當然沒有這種本領,可是在餐桌之上我們也常有機會看到某些人使用筷子的一些招數。一盤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燒天橫掃全境;有人膽大心細徹底翻騰如撥草尋蛇;更有人在湯菜碗裏撿起一塊肉,掂掂之後又放下了,再撿一塊再掂掂再放下,最後才選得比較中意的一塊,夾起來送進血盆大口之後,還要把筷子橫在嘴裏吮一下。於是有人在心裏嘀咕:這樣做豈不是把你的口水都汙染了食物,豈不是讓大家都於無意中吃了你的口水?

其實口水未必髒。我們自己吃東西都是拌著口水吃下去的,不吃東西的時候也常咽口水的。不過那是自己的口水,不嫌髒。別人的口水也未必髒。我不相信誰在熱戀中沒有大口大口咽過難分彼此的一些口水。怕的是口水中帶有病菌,傳染給別人或被人傳染給自己都不大好。毛病不是出在筷子上,是出在我們吃的方式上。

六十多年前,我的學校裏來了一位教英語的老師。我隻記得他姓鍾,外號人稱“鍾善人”。他在學校及附近鄉村裏狂熱地提倡兩件事:一是植樹;一是進餐時每人用兩副筷子,一副用於取食,一副用於夾食入口。植樹容易,一年隻有一度,兩副筷子則窒礙難行。誰有那樣的耐心,每餐兩副筷子此起彼落地交換使用?如今許多人家以及若幹餐館,筷子仍是人各一雙,但是菜盤湯碗各附一個公用的大匙。這個辦法比較簡便,解決了互吃口水的問題。東洋禦料理老早就使用木質的短小的筷子,用畢即丟棄。人家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我願將象牙筷子、烏木筷子以及種種珍奇貴重的筷子都保存起來,將來作為古董賞玩。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誌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後遷至台,曆任台北師範學院英語係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台灣國立編譯館館長。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心香一瓣

作為文化名家,梁實秋先生的散文以淡雅、幽默的風格著稱。本文通過對圓桌與筷子的描寫,對比了中西方的飲食與禮儀文化,詼諧、幽默,耐人尋味。

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與禮儀文化也變得越來越講究。這些變化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反映,人們越來越注意尊重彼此的權利和利益。而驅動這些變化的正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所以,圓桌與筷子的話題背後,是文化與文明的主題。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就是沿著這樣的軌跡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