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的好處(1 / 2)

韓少功

作揖可以有回禮,也可以沒有回禮,還可以沒有回禮但得到一句“免禮啦”之類的隨意安撫,因此它可以成為阿談者、巴結者、攀附者、奉承者、邀寵者的單向禮貌。

中國人以前封閉國門,對外部世界疑懼而排斥。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外國人原來叫“胡人”,從西北方的陸路來,帶來了胡椒、胡麻、胡琴、胡錢、胡餅,還有“胡說”,此詞基本上用作貶義。後來又把外國人叫“洋人”,他們從東南海路上來,帶來了洋油、洋火、洋槍、洋炮、洋蔥,還有“洋相”,也基本上用作貶義。“胡說”與“洋相”兩個詞,分別含聚了中國曆史上兩次大規模對外開放時的心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所殘留的語言化石,進入了字典。

時代變了,現在的國民們不大說西方人的壞話了。相反,進口商品成了榮耀,出國留學令人神往。即便是痛心疾首捍衛著國粹的傳統派們,隻要隨便朝他們瞥一眼,也就知道他們實際上活得非“胡”即“洋”。玻璃,鋼筆,熱水瓶,電燈,沙發,自來水,汽車……這些東西哪一樣不是源於西方文化呢?人們連語言也越來越多洋味,坐“的士(taxi)”,打“考(call)”機,這一類時髦語言由南向北潮卷全國。湖南某地一些漢子用腳踏三輪車拉客,車子還是車子,現在卻叫作“踩士”。借用了“的士”的後一半,似乎就沾染了現代氣息,就暗示了一種新潮的享受,好讓市民聽得順耳。果然,這個詞立刻在公眾口語中流傳開來。隻是苦了將來的詞源考據專家,要查出這個詞是英語的嫡親子還是私生子,還是私生子的外侄,恐怕得費一些周折。

“踩士”不足為訓,“士”一下就能沾上光麼?就能使乘客舒服多少?其實,外國並非什麼東西都好。就說握手吧,這種西方禮節已在中國全麵普及,廣有作為,但我看來看去,想來想去,覺得它實在比不上我們傳統的作揖。

一是衛生。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握手時雙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帶水,也會給另一方帶來不舒服。而中國的作揖,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即便到傳染病醫院去慰問一大群病人,回家後也無須急匆匆地先去衛生間洗手。

二是省時。當代人的交際繁多,假如一個人會見10多位客人,與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10多個人同時會見10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陣工夫。既然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何不用作揖這種方式來惜金?一拱手,頃刻之間,以一當十乃至當百,即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問候。

三是優美。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實在不太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伸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

四是自主。人們多有這樣的體驗:握手時,有一方已伸出手來了,另一方沒有看見或故意裝作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時間一秒秒過去,尷尬透頂。有時也有另一種情況:剛才沒看見的一方突然看見了,趕忙補救,雖然已把對方的手挽救了並已緊緊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經造成,心中難免留下歉意。這種多發性事故,暴露了握手這一方式的最惱人的缺點——它必須由雙方協調配合,同時動作才能完成。即便是訓練有素的交際家,已經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臨場仍需要聚精會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時機。這種事幹多了,沒有不累的道理。作揖當然比握手簡單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麼時候出手就什麼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製約,絕不可能被對方冷落得進退兩難,遭其他人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