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溫故而知新(1 / 1)

在學習上每個人都有好的願望,願意學到真的知識與本領。然而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不同的人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有的事半功倍,有的則事倍功半。可見學習求知很需要講究方法。《論語·為政第二》中說: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溫習以前的知識能獲得新的領悟,這樣便可以做老師了。”

這是孔子講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學習的經驗。知識是有係統的,學了前邊的淺顯的基礎知識,才能深入地學習後邊高深的知識。所以學習知識就需要積累。隻有經常溫習已有的知識,經過思考,就會增強記憶,鞏固已學的知識,而且還會從中領悟到新的東西,使知識逐漸轉化為能力。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不能一上課就傳授新的知識,他總是有一個過渡環節,這就是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定律、定義,然後導出新的內容,這實際上是從溫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引出新的問題,這樣比較自然,而且這溫習的過程正好為新的問題的教學做了鋪墊。

有的學生也很注意溫習已學過的知識。有一個高中學生,學習成績總是在全年級名列前茅。在一次介紹學習經驗時,他談到,每到雙休日,他總要整理一周來學過的內容。對弄懂了的,他要記住,使其鞏固;對不太清楚的,一定通過反複讀書和思考弄清楚,還弄不懂的就得向他人求教。重點、難點的內容,更是不止一遍。這樣做的結果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加深了了解。這樣就使得學過的內容不留死角,沒有漏洞。相反,有的學生就缺乏這種穩紮穩打的做法,他天天在學習,但很少去溫習,所學知識越來越多,不整理,不歸納,更缺乏思考,直到考試前,才進行溫習,這樣知識的漏洞就多了,很難把知識掌握牢固。可見這“溫故”是非常必要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還有個“知新”的問題。即重視已有的,從已有的東西中找出規律,引出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這就是“溫故而知新”。像學習曆史,就是要從曆史中找出經驗,找出規律。譬如中國曆史上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這是社會現象。那為什麼會發生呢?雖說具體的導火線並不相同,但還是有規律可尋的。那麼多次,為什麼又總是失敗呢?雖失敗的具體情況也不一樣,但也能找出規律。這樣,就從已知的曆史事實中探尋出未知的東西。

學習其他知識也是一樣,像解數學題,老師講了定律、公式之後,也講解了一些例題。善於學習的學生通過溫習,就會由已知的知識推導出某一類題目的解法。他解題的方法可能多種,但都是抓住了題目的關鍵。這就是他的推導,他的歸納,找出了新的東西。

所以善於學習的人,也是善於溫故知新的人。因為溫故知新也是一種由已知的知識經過思考而獲得新知識的途徑。如果你有了溫故知新的能力,就等於擁有了一位老師,隨時可以幫助你提高、幫助你從已知的東西裏不斷地領悟到新的東西。這樣,自然也可以做老師了。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不管水平高低,在他剛剛接觸一門新的學問時,都會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唯一不同的是,因為各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通過這個過程的速度會有不同。有的人聞一而知十,舉一能反三,觸類旁通,因此能很快地完成這過程;有的則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才能完成。

孔子的得意弟子顏淵就是這樣聞一而知十的人。有一次,孔子與子貢談話,孔子讓子貢與顏淵作比較。子貢很有自知之明,他回答說:“我哪能和顏淵相比呢?他學到一個道理可以推知十個道理;而我學到一個道理也隻能推知兩個道理。”孔子聽了以後,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怎麼能由已知的知識來推知未知的知識呢?這就要溫習,這溫習不隻是簡單地記憶,不隻是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在溫習中反複地思考。隻學習而不思考,那就是死讀書,或者表麵上在讀書,難以消化吸收。隻有對已經學過的東西通過再思考,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才能透過文字或事物的表象,領悟到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本質。

記住孔子的這句名言,掌握這個學習的方法,你的學習就會更順利,學習效率就會提高。

“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學習經驗。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經過思考,就會增強記憶,鞏固知識。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溫故知新也是一種由已知的知識經過思考而獲得新知識的途徑。如果你有了這種能力,你就能從已知的東西裏不斷地領悟到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