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 / 2)

學習不僅要勤奮,要熱愛學習,而且要善於提出問題,使自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語出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說: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貢問孔子:“孔文子憑什麼可以得到‘文’這樣的諡號呢?”孔子回答說:“能做到聰敏而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得到了‘文’這樣的諡號。”

孔文子是當時衛國的一位大夫,姓孔名圉。孔文子中的“文”是諡(shì)號。所謂“諡”,就是古代的一種褒獎方式。古代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後,依其生前的事跡給予的一種稱號。

因為《左傳》記載孔圉私生活有點問題,所以子貢對孔圉的諡號很有些不服氣,覺得評價過高,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孔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就稱他為“文”了。

一個人要不斷地進步,在品德上,學識上不斷提高,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應該是勤學而好問。勤學,就是敏而好學,相對來說,好像還比較容易一些,古代現代都不乏這樣的事例。像“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懸梁刺股”等都是這方麵的典型。然而好問就不一樣。有的人就有這樣的心理問題:如果去問別人,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懂,沒有學問,覺得這樣會影響自尊。

一般來說,如果自己地位低,或者學問淺陋,去求教於高於自己的人,那是正常不過的;然而一旦反過來,向低於自己的人求教,那就不好辦了,往往是感到不光彩,羞於開口了。所以要做到不恥下問,就得破除這種愛麵子的思想,消除這種心理障礙。

善於學習的人總是謙虛的,他隻要能學到東西,並不會計較人家地位的高低。清朝乾隆年間就有這樣一段佳話。

當時在江蘇吳縣有位名醫叫葉天士,他的醫道遠近聞名,很受人尊敬。但是當他聽說蘇南有位僧人經常為人治病,效果不錯之後,就覺得應該去向人家請教,掌握更多的醫術。他雖然已經有名聲,但自己很清楚並非是所有的病症都了解。於是他改換姓名,帶著禮物,上山去拜訪那位老僧人,謙恭地拜他為師。葉天士每天在山上挑水砍柴、泡茶做飯,有空更是謙遜地向師傅求學問道。老僧見他聰明好學,很喜歡他。出診時也帶他一起去。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葉天士把老僧的醫術全部學到手。老僧與他研究討論病情、藥物的時候,也發現了這位弟子醫術很高深,因此很是敬佩。有一次,他指著藥方說:“這裏邊用藥與用量很像吳縣名醫葉天士的呀,你也是吳縣人,認識他嗎?”到這時,葉天士才說明真相,並說出向老僧學習的意圖。老僧異常感動,他沒想到這位名滿江南的醫生,竟會這樣不恥下問,這麼虛心!於是他拿出了祖傳的秘方給了葉天士,還把自己行醫幾十年積累的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