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浮公入獄後,周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都一落千丈。從鄉下回到城裏後,麵對嚴酷的現實,周伯宜心境很不好,往日開朗和善的性情消失了,變得十分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每日與酒為伴,發起火來就摔筷子摔碗。第二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冬天,周伯宜就病倒了。起初,伯宜公突然吐血,說是肺癰,就是今天所說的肺結核。後來,雙腳發腫,逐漸脹至肚腹,醫生又認為是臌脹。病初發時很緊張,時間長了便慢慢安定下來。
這期間,介浮公被關在獄中,每逢秋季杭州便傳來消息:今年秋審,老太爺恐遭不測(就可能被處斬),如能速彙銀兩,尚可在上下各處打點。於是,紹興家中便趕緊出賣田產和房屋,趕緊往杭州彙款。這種事大概每年必有一次。魯瑞自然主持此事,四處奔走,以便讓老太爺躲過秋季行刑期。周伯宜病倒以後,家庭狀況就愈加艱難。
那時候,紹興城裏沒有醫院,隻有幾家中醫診所,幾個中醫水平不高架子不小,出診費要的都很高。紹興城內有一位名醫,樟壽每隔一日就去請他來給父親看病。他標榜自己是名醫,用藥與眾不同,開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藥方,單是“藥引”就很難得到,換一個新藥方,就得忙活一大場。要蘆根,樟壽就到河邊去挖掘;要經霜三年的甘蔗,樟壽便四處去搜尋。還好,倒是沒有購求不到的。
在伯宜公生病期間,少年樟壽作為長子不得不挑起分擔家庭責任的重擔,一麵要上書房,一麵要幫家務。他隨時要離開書房,走六七裏路到大街上去。那時,家裏也有一個幫工潘阿和,六十歲的年紀,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買東西有些不大“在行”,價格貴還不打緊,貨色老是掌握不好,因此就要靠樟壽去跑。那時的商人,假裝恭維少爺長少爺短的,想辦法賺錢,實在是很難對付的。隻有上街給父親買水果才是最輕鬆的差使,買些鴨梨、蘋果和“花紅”什麼的。久而久之和水果店主麵熟了,店主稱他“小冷市”,這句市語他不明白,回家問父親,才知道那是稱他“少掌櫃”的。然而,差使並不都是那麼輕鬆的,自然有不愉快的,那就是上當鋪了。
按肺癰和臌脹兩種病治了兩年,伯宜公的病勢有進有退。到了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伯宜公病勢日益緊迫,水腫更加厲害,甚至不能起床了。家人對於“經霜三年的甘蔗”之類已失去信任。就在這時,那位“名醫”來診了之後,極其誠懇地對伯宜公說:“我所有的學問都用盡了。我推薦一位何廉臣先生給你看看吧,他的醫術比我高明,經他的手,你的病會好得快。”
家裏人聽了都很不愉快。伯宜公的臉色有些異樣地對大家說:“我的病不行了,這位名醫看了兩年毫無效果,覺得臉熟了難為情,現在看我的病危急了,為了擺脫幹係,就推給一位生手。唉……”
還有什麼法子呢?除了他之外,本城也就隻有何廉臣了。這位何廉臣先生不但長相和前者不同,而且用藥也是不同。他的藥方子上總有一種特別的丸散或一種特別的藥引。最平常的是要“蟋蟀一對”,旁邊還用小字注明:“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這藥引倒不難找,樟壽則到百草園中磚瓦石堆裏去一翻就有了。然而,又要什麼“平地木十株”卻難找,問藥店,問賣草藥的,問老年人,問鄉下人,誰都不知道。最後,樟壽想到叔祖玉田先生愛種花草樹木,便跑去問,他果然知道,說那是一種山中的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珠的,一般稱之為“老弗大”。於是,樟壽又跑到山裏去找。另外還有一種什麼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說是水腫又叫鼓脹病,用打破的敗鼓皮自然可以克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