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美麗與悲愴——浦熙修與她的年代(2)(1 / 3)

身為中宣部部長的陸定一,為之歡欣鼓舞。5月28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裏,麵50年代末,陸定在中南海家中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第7次最高國務會議上,宣布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在中央宣傳部舉行的報告會上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對中共中央的方針做了全麵的闡述。圖為毛澤東在第7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講話對台下一千多位學術文化界知名人士,他像一個模特兒一樣,以激情款款“走”來,從一個又一個角度,展示這襲“時裝”的風采——

我們所主張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提倡在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工作中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的意見和保留自己意見的自由……

我們主張政治上必須分清敵我,我們又主張人民內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人民內部的自由在文藝工作和科學工作領域的表現……

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全黨必須去掉宗派主義、去掉過多的清規戒律、去掉驕傲自大,堅持謙虛謹慎,尊重別人,團結一切願意合作或可能合作的人……

此後不久,中宣部分工領導報刊工作的張際春副部長,電邀徐鑄成和浦熙修去談話。談話裏,他正式通知撤去改《文彙報》為《教師報》的方案,希望在一星期之內交出一份編輯方針和一份複刊計劃。

頓時,報社裏壓抑的氣氛一掃而光,上上下下忙得人仰馬翻。一連邀請首都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開了幾個座談會,征求對複刊後報紙的希望和意見。編委會討論通過後,由徐鑄成執筆寫成初稿。因為解放前兩度在《文彙報》工作過、時任《人民日報》國際部美洲組組長的欽本立,來報社串門時幾次說道:《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對徐鑄成的辦報風格頗為讚賞,認為複刊後的《文彙報》要充滿“書卷氣”,該是“讀書人看的報紙”,徐鑄成和此時已任副總編輯的浦熙修便又帶著初稿去征求鄧拓的意見。

在金魚胡同附近、陳設很是簡樸的家裏,鄧拓像老朋友一樣接待了他們。看完初稿後,鄧拓率直、具體地談了幾點意見:

《文彙報》一向和知識界有密切聯係,對開展雙百方針,比別的報紙更容易取得他們的信任。報紙複刊後,要鼓勵知識分子暢所欲言,消除思想上的障礙,以更大地發揮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隨著文化高潮的到來,應放眼祖國各地,不妨多派記者深入各地,直接下到基層采訪,不必由黨委層層介紹下去。否則,隻看到領導讓看的事物,報喜不報憂,看不到真相和全貌。目前,《人民日報》在國際上的影響,還隻限於歐亞社會主義國家。而在西歐、美洲、日本和東南亞,《文彙報》和《大公報》的影響較大。在這方麵,你們要多發言,多組織報道……

不轉彎抹角,無浮詞套語,這番直截了當的交談胸臆,使見多識廣的徐鑄成、浦熙修兩人有了醍醐灌頂之感。告別時,一種大知識分子在共產黨大幹部麵前總會有的矜持,或者說像糖紙一樣包裹著某種程度自卑的矜持,也像大熱天的糖果一樣化了,徐鑄成毫不客套地說道:

“我們將盡力將《文彙報》辦好。但要求您兩件事:一、經常給我們批評和幫助;二、將欽本立同誌割愛給我們。”

鄧拓麵含笑容,連連點頭:

“這些不難辦,我一定盡力幫你們的忙。”

編輯方針和複刊計劃如期送到了中宣部。張際春審閱後,要徐鑄成先幹起來,不必坐等中央批示。當報社遷回上海後,中央的批示下來了,除了表示同意外,還加了一句話:“要讓徐鑄成同誌有職有權。”

1956年裏姍姍來遲的《文彙報》,趕在年底前粉墨登場了,恍如點穴一下到位的武林高手,一開場,報紙就敲響了中國“電影的鑼鼓”。

國產電影的現狀是,建國後雖也有觀眾欲睹為快、耳熟能詳的片子,如《白毛女》、《天仙配》、《董存瑞》、《平原遊擊隊》等,但總體上,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廣大觀眾表現了相當的失望。有統計數字表明,從1953年到1956年6月,國產影片總共發行了一百多部,其中有70%沒有收回成本,有的隻收回了成本的10%,更有甚者,全部門票收入還不夠畫幾張電影海報。

事情就是這樣奇怪,一邊影片拍得慘不忍睹,似乎是在肉類加工廠屠宰車間裏衝洗出來的;另一邊,國內最優秀的演員們卻不必為此羞愧得心肌梗死,紛紛送去醫院搶救,因為他們的藝術生命,多半都在隔壁的冷凍車間裏被擱置起來。趙丹五年來沒有正兒八經地拍過什麼片子,東兩三個鏡頭,西三四個鏡頭,好容易在《為了和平》裏當了一回帝國主義分子,有了兩場戲,名字卻不能打在片頭上,理由是片頭隻能是正麵人物呆的地方。在香港時,有著一身喜劇細胞的韓非,三年時間裏拍了二十多部片子,可1952年回到上海後,隻在《斬斷魔爪》裏演了一個角色,此外整整四年裏一直沒有上過舞台與銀幕。小家碧玉型的上官雲珠,更是被手大腳粗的“工農兵群眾”一腳踢下了銀幕,像是為防迷戀她的老觀眾為她舉行追悼會,七年來僅僅讓她在一部片子裏,彗星似的露了一下臉。在銀幕上說不上台詞,她便在生活裏說,若有人問她:怎麼如今在銀幕上看不到你的影子?她馬上伶牙俐齒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