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說實話,僅就結果而言,任何一國的飛行員要處於這種“白拿1000美元”的位置上,都會感到滿意的。但無論在笑話中還是現實生活中,他們都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甚至連想也不會想到,因為這種“過於直露的精明”在潛意識層次就被否定了,他們會為自己的精明而感到羞愧。
我們絲毫感覺不到猶太人有為自己精明得“過分”而羞愧的意思,隻有一種洋洋得意,一種因為自己想出了如此精明甚至精明得幾乎無法實現的念頭而“洋洋自得”的心情。至於是否“過於直露”這種考慮,絲毫不能影響猶太老板的精明盤算,更不能影響他們對精明本身的欣賞。他們把精明完全看做一件堂堂正正,甚至值得大肆炫耀的東西!可以說,對精明自身的發展來講,沒有什麼東西比這種坦蕩的態度更為關鍵、更為緊要了。猶太老板可以說就是在為自己卓有成效的開懷大笑聲中,變得越來越精明的。
解放前上海大名鼎鼎的猶太富商哈同,他是來上海的猶太人中惟一由赤貧而至豪富的人。他的精明在上海是婦孺皆知,幾乎被傳成了一種神話。哈同是猶太老板的典型。哈同全名為雪拉斯?阿隆?哈同,又名歐司,愛,哈同,1855年出生於巴格達,1872年隻身到香港謀生。第二年,哈同來到上海。剛到上海時,他衣衫襤樓囊中空空,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他通過別人介紹進入沙遜洋行供職,做守門人員,後來又當跑街(外勤)。但通過努力,很快轉任煙土倉庫管理員和收租員。由於他頭腦靈活、工作勤奮,於1879年被拔為大班協辦兼管房地產部。1901年,他獨立開辦了哈同洋行,專門從事房地產,事業興旺,成為上海灘頭號富商。哈同做生意時的精明以及他對精明的心態,從他計算地租房租上就可以看出來。哈同出租一般住房和小塊土地的租期都效短,通常是3年至5年租期短,既便於在需要時可及時收怕擺個小攤子,都是要交錢的。有個皮匠在哈同所有的弄堂口擺了個皮匠攤,每月也要付地租5元。哈同每次向他收地租時,總是很和藹地對他說:“發財、發財。”話說得非常和氣,但是租錢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在哈同發達之後,曾花了70萬兩銀元建造了當時上海灘最大的私家花園,名之日“愛儷園”。為了便於管理園內職工,哈同對職工的職責和等級做了明確的規定,並要賬房間製作相應的徽章。但即使這樣一個明確工作職責的徽章也要職工自己掏錢購買。每個徽章的製作成本僅為5個銅板,“零售價”卻是4角。
哈同的這種精明可說是精明到了極點,連每個月為29天還是30天都要仔細算計一番。但反過來看,這樣的精明固然需要一定的算計能力,但畢竟又用不了多少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