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老子提倡以正治國,以無為的態度來治理天下,正即是清靜之道,來治理天下國家,要求統治者要順物之自然,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也不強迫人民去接受他們所不能接受的事。天下禁令多,老百姓就愈窮,民間凶器多,國家就會更加黑暗。統治者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一般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樸,要求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戒欲戒奢,不多事擾民,不是憑自己的心意來製定法令政策,也不能恣意妄為,以此來影響百姓,使他們也能遠離淫佚偽巧,自然順化而歸淳樸。
老子的一個門徒名叫庚桑楚,得到了老子無為之道的熏陶,學成之後帶領一批人來到一個叫做畏壘的地方住了下來。在跟隨他的人中,那些有為、有作、有私的人,通通讓他們離去;那些無為、無作、無私的人,讓他們留下來。結果三年之後,畏壘這個地方就獲得了
大豐收,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給老板的啟示:實行上無為而下有為的彈性管理模式。
為了保證管理活動的正常進行,道家還設計了“上無為而下有為”的彈性管理模式。這裏所謂“上”指的是一個組織的最高領導者;所謂的“下”,則指除了最高領導者之外的所有的組織成員。“上無為而下有為”的模式體現了組織分工的重要原則。不管一個組織是大還是小,都必須有十分明確的分工,各負其責。作為最高領導者,相對於組織的其他成員而言,要處於一種相對無為的狀態。所謂無為,並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做,而是指盡可能不要做任何具體的事務。一個組織就是一個縮小的宇宙,其最高領導者處於這個宇宙的最高端,是該組織的“道”的體現,“道”的化身。道的清靜無為的屬性決定了最高領導者的思想與行為,就是要盡可能地從具體事務中擺脫出來,以便能發揮主宰與根本性的作用,如戰略性目標的規劃、核心理念的確立、與外界溝通原則的製定等等。
漢初,陳平和周勃都在漢文帝手下當丞相。有一次朝會時,漢文帝問周勃:“一年中全國審理判決多少案件?”周勃回答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中傘國收入多少糧食和錢財?”周勃再次謝罪說不知道,汗流浹背,因不能對答而感到非常慚愧。文帝於是又這樣問陳平。陳平說:“各種事務都有主管者。陛下若想了解審理判決的情況,就請問廷尉;若想了解錢財和糧食的情況,就請問治粟內史。”文帝說:“如果各種事務都有主管者,那麼作為丞相,你的職責又是什麼呢?”陳平說:“丞相的職責就是主管群臣。對上說是輔佐皇帝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對下說則是哺育萬物生長發育,對外是鎮守安撫四方諸侯,對內則是愛護百姓,督促各級官員做好他們的工作。”漢文帝於是稱讚陳平答得好。周勃大為慚愧,出朝後埋怨陳平說:“您平常竟不教我怎樣對答皇帝的問話!”陳平笑著說:“您任丞相的職務,難道不知道丞相的職責嗎?如果皇帝要問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您也要勉強回答嗎?”於是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遠遠不如陳平。過了不久,周勃借口有病請求免去丞相職務,陳平獨自一個人擔任了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