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釋義四:經營――進退裕如(1 / 3)

——謀略後麵是策略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勝可知,而不可為。

——孫子

強之者勝

孫子曰: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謀攻篇》

用兵的法則是,十倍於敵人就圍殲它,五倍於敵人就進攻它,兩倍於敵人就分割它,勢均力敵也要能列陣而戰,弱於敵就要能組織起退卻,敵我力量懸殊要能避免接觸。所以弱小軍隊如果集中力量堅守,就會成為強大軍隊的俘虜。

西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大將軍衛青領兵從定襄(郡名,治所在成樂,即今天的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的土城子,轄境相當今內蒙古長城以北的卓資、和林格爾、清水河一帶)出發,征伐匈奴,合騎侯公孫敖為中將軍,太仆公孫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他們都歸大將軍管屬。漢軍出征後,斬了數千匈奴人的首級就勝利返回了。

過了一個多月後,這支漢軍再次從定襄全部出發,繼續征伐匈奴,殺死、俘虜敵人一萬多人。蘇建、趙信一同領三千多騎兵,作為主力軍隊的一翼行動,偏偏他們碰上了匈奴單於的精銳軍隊,雙方展開激戰,持續了一天一夜多,漢軍人少勢寡,傷亡極大,幾乎沒有多少戰鬥力了。趙信本來就是匈奴人,他投降漢軍後被封為翕侯,他看到局勢危機,再加上匈奴人引誘,遂帶領剩下的八百騎兵投降了匈奴單於。蘇建在這種形勢下就失掉了他的全部軍隊,僅僅一個人逃了出來,回到大將軍衛青的軍營。

衛青向軍正閎、長史安、議郎周霸等詢問,對蘇建戰敗失軍的過失,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周霸說:“自從大將軍出兵以來,還沒有斬殺過裨將,現在蘇建丟棄了軍隊,可以斬殺,以此表明將軍的威嚴。“軍正閎、長史安卻不同意,說:“不應斬。《兵法》上說:‘弱小的軍隊即使戰鬥力不差,也會成為強大軍隊的俘虜。‘現在蘇建用數千的兵力對單於的數萬軍隊,力戰一天多,都不敢有背叛之心。蘇建自己歸來而被斬首,這是叫以後的人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不應當有生還歸來的意思。蘇建不當斬。“衛青說:“我僥幸以姐姐的關係來到軍隊中效力,我不害怕沒有威信,而周霸要求我斬蘇建以明軍威,這很不合我的心意。況且假使我的職權能夠斬殺將官,以我為臣子現在的尊榮、寵信,卻不敢妄自有專殺大權於境外,將蘇建交給天子,讓天子自己處理這事,就此用來說明為人臣子的不敢專權,這樣不是也可以的嗎?“各位軍官都一致同意稱善,衛青遂將蘇建囚禁起來。

蘇建在與單於的作戰中,由於人少,僅三千騎兵與匈奴數萬人激戰一天多,所以雖然他們作戰勇敢,卻也傷亡嚴重,幾乎到了死傷殆盡的地步。正所謂”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給老板的啟示:避開和強大的競爭對手正麵衝突。

知之者勝

孫子曰:

知可戰與不可戰者勝。《謀攻篇》

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始計篇》

知道自己可以作戰與不可以作戰的一方在戰鬥中能夠勝利。戰爭中軍情多變,一個軍事指揮官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敵我雙方的態勢變化,敏銳地把握戰機,在可戰的時候大膽投入兵力,在不可戰的時候即使是精兵也不可貿然戰鬥。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孫子所說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才能保證每戰必勝。因此,在戰爭中如何判斷出擊的時機就十分重要了。這也恰恰是孫子對一個優秀指揮官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率領大軍南征,來到宛(今河南南陽),駐紮在清水,張繡率領軍隊投降了曹操。曹操娶了張繡叔父張濟的妻子,使張繡懷恨在心。曹操聽說後,暗中有殺張繡的計謀,由於計謀泄露,張繡遂領兵反叛,並與劉表聯合起來,共同對曹操作戰。

就在曹操全力應對張繡、劉表的時候,袁紹想乘機進攻他的大本營許昌,曹操決定先回師救許昌。張繡見曹操退兵,急忙率領軍隊追擊。張繡的謀士賈詡說:“您不可以追,如果追擊一定失敗。”張繡不聽,遂領兵追擊,追上曹軍就是一場大戰,結果張繡大敗而回。此時,賈詡對張繡說:“快速收拾部隊再追上去,這一戰一定能取勝。”張繡謝絕說:“剛才不聽您的話,以至於失敗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失敗了,怎麼還要追擊?”賈詡說:“戰鬥的態勢有變化,快速追趕一定有所收獲。”張繡相信了他的話,遂收拾起殘兵敗卒再次追趕,追上曹軍,又是一次激烈戰鬥,張繡果然大勝而回。

張繡遂間賈詡:“我上一次以精兵追擊曹操的退兵,而您說我一定失敗;我失敗退回後又以敗兵再追擊剛打了勝仗的兵,而您又說一定能取勝。一切都如您說的一樣,為什麼我前後兩次用兵相反而都應驗了您的話?”賈詡回答說:“這是很容易知道的。將軍您雖然善於用兵,卻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雖然剛剛退卻,曹操一定親自斷後;您的追兵雖然精銳,大將既然不是敵手,曹軍的士兵也都是精銳,所以我知道您一定失敗。曹操進攻您的時候從來沒有失策過,他的兵力還沒有用盡就撤退,一定是他的後方有了變故,他退兵時一定有精兵等著您去追;曹操既然已經在退兵途中打勝了將軍您,一定會累軍快速撤退。縱然留下其他將軍來斷後,那些將軍雖說也都英勇善戰,卻不是將軍您的敵手,所以您用敗兵追上去再戰,就一定會取勝。”張繡聽後,大為歎服。在這場張繡追擊曹操退兵的過程中,前後兩次張繡用兵不同,所得的結果也不同。第一次,他不聽賈羽的勸阻。以精兵追擊,失敗而回;失敗後,賈羽又要他立刻組織敗兵再次追擊,結果大勝而返。事後,賈羽分析了曹操的與張繡的勢力及謀略,知道何時可以戰何時不可戰,故而他第一次阻止張繡追擊,等張繡失敗後,他又主張再快速追擊,從而取得了勝利。

給老板的啟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0世紀20年代擔任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總裁的費爾,在調查社會大眾對電話的要求、同行業的狀況、政府對民營電話公司的政策後,預測未來電話業的前景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為公司的發展規劃了幾項戰略性的決策措施。他看準了若要使一個民營的電話公司站得住腳,不被政府收歸國有,就不能消極地采取防守政策,而應當比任何政府企業都要更積極地服務於大眾,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於是,他的第一項戰略決策是明確提出“本公司以服務為目的”的企業目標,並把服務成果作為考核公司人員業績的主要依據。他認為,一個全國性的電訊企業,不能像其他民營企業那樣自由經營。因而,他的第二項戰略決策是實行。公眾管製“來確定相應的製度。這既保護了公眾利益,又使貝爾公司免遭政府幹預,從而能順利經營。調查的結果使費爾明白,電訊工業的技術最為重要,電訊企業能否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技術能否日新月異。所以,他的第三項戰略決策便是成立貝爾研究所,致力於電訊新技術的研製和開發。調查的種種情報信息表明,許多民營企業之所以被政府接管,大都是因為無法取得所需要的資金。貝爾公司要長久維持民營企業的性質,必須開拓資金籌措渠道。這樣,他的第四項戰略決策就是發行股票,開創一個大眾資金市場。這種股票至今仍是美國和加拿大中產階級的投資對象,貝爾公司因此獲得了大量資金。貝爾電話公司是今天世界上惟一不由政府經營的電話企業,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毫無疑問,費爾的戰略決策為公司其後的發展鋪設了一條寬闊的大道。貝爾公司發展戰略的成功,可視為”得算多者勝“的一個典範。

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曾經曆嚴重的產品積壓和資金周轉不靈的危機,一度虧損嚴重,負債累累,麵臨破產的困境。施米克爾擔任總經理後,經過對企業內外環境的認真分析研究,找到了公司經營失敗的原因所在:產品過於單一,主要生產甲殼蟲式小汽車,依賴向美國出口,缺乏遠見,在經營順當時,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缺少規劃。因此,當市場需求下降時,甲殼蟲式的小汽車還在不停的生產,本國貨幣不斷升值又導致成本增加,國外市場終於堵塞。施米克爾又分析了競爭對手的實力和優勢,預測世界能源的漲價趨勢,為公司確立了一種前進型的發展戰略:一方麵組織科技力量開發和加速研製符合潮流的新型汽車;另一方麵決定在美國建造一座自己公司的製造廠,以降低成本,確保大眾汽車在美國市場上同美國汽車和日本汽車競爭。不久,大眾公司一係列新型號的引人注意的汽車上街行駛了:戈爾夫型、西羅科型、奧迪50型、波洛型、奧迪80型等。尤其是戈爾夫型,以其精湛的製造技術、時髦的樣式、操作便捷及省油等優點迅即馳名於世,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幾乎是一夜之間,大眾汽車公司88%的銷售量被一代新型汽車所囊括。使得用柴油機的大眾牌汽車暢銷一時,有5個汽缸的奧迪100型小汽車奪走了戴姆勒汽車公司華麗小汽車的生意。大眾公司就像一隻從灰燼中再生的長生鳥,重新飛了起來。顯然,這股再生的力量來自於”得算多者勝“的發展戰略。

信息先行

孫子曰: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像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篇》

明智的國君、賢良的將帥,之所以一出兵就能取勝,功績超出眾人的原因,就在於能夠預先掌握敵情。要做到事先了解敵情,不能用占卜等迷信鬼神的方法取得,不能靠對同類事物的類比推理來獲得,也不能用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位置作驗證,而一定要取之於人,從了解敵情的人那裏獲得。

給老板的啟示:在商戰中,商業情報的獲取可以用間諜手段。在商業情報戰的迷霧之中,要做到”我的底你摸不著,我摸你底你不知道”。

有一段時間,北京市某食品廠生產的餅幹讓人倒胃口,廠家負債累累,上級部門要求迅速更新產品,限期半年。廠技術科科長便派了幾名技術人員到南方幾家有名的食品廠去學技術,都遭到了婉言拒絕。科長急了,親自出馬,找關係在一家食品廠中隱姓埋名當一位臨時工。幹了幾周之後,這位科長”臨時工“終於在廠家沒設防的情況下,摸清了餅幹生產工藝和所需原料配方,然後辭職返鄉了。不久北京市場上出現一種低糖、低油、特薄、特脆的新餅幹,十分搶手。生產這種餅幹的北京某食品廠迅速扭虧為盈。顯然,科長當了一回新時期的工業間諜,立下了第一功。

2002年6月,轟動一時的工業間諜事件”計算機醜聞“使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電機的股票大跌,它們企業用巨款行賄,把IBM的3081K型計算機軟件悄悄搞到手,結果自投羅網,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件。

在事情敗露的第二天,也就是2002年6月24日,《紐約時報》在報道這次工業間諜事件時指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日本企業能把任何產品輕易搞到手,通過解剖別人的產品就能搞清其中的技術奧秘。不僅如此,他們還能自由地采訪技術人員,並通過分析專利情報抓住新技術動向。在這種自由的狀態下,日本企業能夠搜集足夠的情報,在分析研究這些情報的基礎上,形成他們的技術戰略布署。如此看來,還有必要派工業間諜嗎?

《紐約時報》這樣報道是有一定原因的。1971年1月以後,日本的專利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此之前,在日本從提出申請到專利公開,一般需要5年時間。在此期間,無法迅速地掌握其他公司的技術動向。各公司都是從專利保護期較短的國家把專利情報搞到手,然後用航空郵件寄回日本。比如在比利時申請專利,不需進行新穎性調查,隻需3~6個月便能將專利公開,所以布魯塞爾成了重要的情報源。

日本企業在比利時申請件數每年已近500件,許多公司都利用從比利時搞到的專利情報迅速搞清對手公司的科技發展動向。比如,以對手公司在比利時申請的專利為線索,日立製作所窺測東芝的動向,日本電氣窺測富士通的動向。不僅日本企業,各國企業都是如此,如杜邦公司等世界各國超一流的大公司,都是利用這一手段盡快地查清對手在哪個國家提出了什麼專利申請。

日本的專利法修改以後,專利文獻公開所需時間大大縮短。1971年1月1日的申請,經過1年零6個月,到1972年7月就能全文公開。從此,日本的專利信息與其說是單純的某種權利的信息,倒不如說是一種新技術情報。

雖然不像比利時那麼快,但畢竟日本在1年6個月後就公開了,使得那些把矛頭對準日本的外國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了日本公司的專利技術。既然專利信息已被視為技術情報,那麼專利情報的分析工作便與企業的存亡密切相關了。

聚酯的發明者——英國加勒比印公司的溫菲爾特博士,調查了尼龍發明者——美國杜邦公司的卡羅瑟斯為開發尼龍所做的工作,收集了他發表過的論文,然後對專利文獻進行了分析,從卡羅瑟斯半途而廢的地方繼續研究,最後終於取得成功。聚酯就這樣問世了。

無獨有偶,為美國哈爾昆公司賺進49億日元專利使用費的氧化丙烯,也是撿昭和電工的便宜開發成功的。

哈爾昆公司開發出氧化丙烯的大型生產技術之後,便與昭和電工、住友化學工業合資1100萬美元。在這100億日元的合作資金中,49億日元是與哈爾昆公司有協作關係的大西洋、利奇菲爾德公司以專利使用費的形式提供的。哈爾昆公司從該項基本專利引出了一係列的新發明,為哈爾昆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入。

“敝公司完全徹底地領受了昭和電工的技術。“哈爾昆公司的技術部長塞夫阿離開日本時,在羽田機場丟下這樣一句話揚長而去。

也就是說,哈爾昆公司與昭和電工攜手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弄清昭和電工的技術潛力。而昭和電工是在哈爾昆公司申請專利之前就進行這項研究,並取得成果的:昭和電工已經取得了在含堿的金屬氧化物觸媒上,使丙烯、氧和過氧化物氣體等原料接觸製取氧化丙烯的專利。可惜後來中止了進一步開發研究,真是追悔莫及。

哈爾昆公司的策略,使人們得到了教訓,受到了啟發。在企業間你死我活的競爭中,要善於利用對方的潛力,吸收、消化對手企業的技術,使自己獲得成功。這是一種戰略,但在製定戰略之前,首先要根據對專利情報的分析,確定合適的協作對象。

昭和電工在開發技術過程中,對已取得的技術成果未能正確認識其價值,於是中斷了開發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研究公開的專利情報時,如發現半途中止的發明要特別留意,因為這也許正是一項很有發展前途的重大發明。

信息是屠刀

孫子曰: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用間篇》

沒有比委派的間諜更值得親信的了,獎賞沒有比給間諜更為優厚的了,事情沒有比使用間諜更為秘密的了。不是超凡聰明的人不能使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使派間諜,不是謀慮精細、手段巧妙的人不能分辨間諜的虛實。

“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以”用間“和”防間“諸多策略看來,此言確實不虛。而且間諜行為的詭詐程度隻會比用兵打仗要更勝一籌。”兵因敵而製勝”,“用間“也是如此。總之,商戰情報工作的目的應該是:我能知之,人莫知我。

給老板的啟示:為了在商戰中能夠克敵製勝,要高度重視情報工作。

既要盡可能多地獲取對手的相關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又要做好”防間“工作。隻有這樣,才能”勝於無形”,在市場上奪得自己應有的位置。

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不斷升級,為了在經濟競爭中打敗對手,發展自己,許多國家一方麵對外封鎖核心的經濟秘密和最新科技成果;另一方麵則千方百計地竊取別國的經濟機密。現代經濟、科技戰線中,間諜與反間諜、情報與反情報的鬥爭變得更尖銳、激烈和複雜了。大量科技機密特別是一些重要尖端科技秘密的外泄,事實上就等於把”屠刀“交到了敵手。正是鑒於日本最慣於利用美國的新技術來研製新產品,以此同美國的同類產品競爭。美國政府決定,限製日本研究人員接近美國尖端科技研究人員,嚴禁日本人參加美國電子計算機、複合材料等高級技術學會的討論會。

美國、日本等國對情報保密工作都做得很自覺、很完善。相比之下,我國的一些企業、公司還不懂得識”間”,不注意”防間”,致使許多專利技術嚴重泄密,造成重大損失。據報道,我國傳統專利技術泄密是十分嚴重的。我國雖然在經濟技術整體上還不強,但也有許多領域和項目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或獨樹一幟。何況,我國是文明古國,中醫中藥、傳統工藝和技術異常豐富,某些新興科學技術也已走在世界前列。比如說榮寶齋的古畫複製技術是我國最早掌握的一部技術,來店參觀的外國人很多。畫店在接待時,不僅向外國人詳細介紹古畫複製的勾描分色、雕刻木板、複印裝裱等全過程,而且還讓外國人到畫室參觀、拍照。這在無形中非常”主動“地向外國人泄露了企業的機密。

一方麵,自身做好保密工作,不輕易泄露重要尖端的情報;另一方麵,也要防止對方間諜勢力的滲透。所謂滲透,就是先派幹練的諜報人員或代理人想方設法打人對方的機要、情報等要害部門,刺探、竊取對方的核心機密情報。一個成功地打入他國要害部門的間諜,無異是埋在對方要害部門的一顆”定時炸彈”。美國的矽穀就是這樣的”科技間諜“密布之處,各大公司除了要防範國內外同行派來的間諜外,還要防範公司內部員工的泄密。矽穀許多公司研究開發產品,往往一次開發多種產品,但都密封起來,當決定上市時,才決定開封使用哪種,這方法有力地防止了情報的外露。因此,除了高層決策者外,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內部的”間諜”,都無從詳知何為真。但也有”例外”。一次,A、B兩個公司同時開發一種新的信息係統,A公司內部有B公司的情報員而且處在決策層,A公司反諜部門早己知道並告之老總。老總決定”反其間而用之”,於是故意把”新信息“的核心機密傳之於B公司的情報員,他急忙彙報給B公司,B公司總裁本以為”上智可用”,沒想到反被利用,於是不分真偽,照情報所說的方法開發新的信息係統,結果慘遭失敗,這就為A公司捷足先登獲得專利權贏得了時機。原來,A公司故意泄露的是假情報。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對”用間“變得靈通起來。某些公司在與客戶接洽生意時,提議對方深人調查該公司的信用關係,這之前可把相關情報有意向對方的”臥底“人員透露,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間諜,使其誤傳該公司的情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企業不可能盲目地和其他企業在所有方麵相抗衡。這就需要企業認清自身優勢,找準企業的主攻方向,集中自身”優勢兵力”,避實擊虛,最後壯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