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釋義九:競爭――變幻無窮(1 / 3)

——脫穎而出路在腳下

識眾寡之用者勝。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

識眾寡之用

孫子曰:

識眾寡之用者勝。《謀攻篇》

知道如何根據兵力多少進行配置的一方勝利。戰爭是雙方軍事力量的全麵較量,而具體在戰鬥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兵力,使兵力的配置與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益,一直是軍事指揮官思考的一個重大而又現實的問題。軍隊人員有機的組合,能夠使軍隊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戰國末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腳步顯然沒有人能夠阻擋得住。“六國滅,四海一”的新曆史時代已經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露出了曙光。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秦派將軍王剪攻打趙國,第二年就消滅了趙國。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乘勝又消滅了燕國,將燕王趕到了遼東。次年,秦軍在回師途中又消滅了魏國。同時,王剪的兒子王賁在對楚國的作戰也幾乎沒有失手過。一切似乎都進行得那麼順利、如意。

秦國的一個年輕將軍名叫李信的在對燕國的戰爭中,曾經以數千軍隊追逐燕太子丹,一直追到了衍水(今遼東一帶),最終打敗燕軍並殺死太子丹。這件功勞讓秦始皇對李信印象頗好,認為他十分英勇。於是秦始皇問李信:“我想進攻並消滅楚國,對於將軍來說,估計用多少兵力就可以了呢?”作為常勝將軍的李信也頗為自信地回答:“平滅楚國,不過用二十萬人。”秦始皇就此軍國大事又問了王翦,王翦卻說:“要消滅楚國,非用六十萬人不可。”六十萬人的軍隊,需要多大的軍費開支與國力支持,秦始皇當然明白。秦始皇說:“王將軍您老了,怎麼膽氣不足了!李將軍果斷有氣勢、雄壯勇敢,他的話是對的。”秦始皇遂在二十三年(前224年)派李信和蒙恬帶領二十萬大軍南下討伐楚國。王剪因為意見不被采納,遂稱病回頻陽老家休養去了。

李信率領一支軍隊進攻楚國的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隨即又南下進攻鄢郢(今安徽壽縣),再次打敗楚軍。於是李信率領軍隊向西,與蒙恬的軍隊在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會合。楚軍卻因此尾隨上來,追擊秦軍三天三夜不解甲,也迫使秦軍三天天夜沒有得到安寧的休息,遂大敗秦軍。楚軍攻入秦軍軍營,僅都尉級別的軍官就有七人被楚軍殺死,失敗的秦軍隻得從楚國撤退了。

秦始皇聽到前線的軍隊失敗了,大發雷霆,隻好親自前往頻陽,向將軍王翦道歉說:“寡人我因為不用將軍您的計策,李信果然使我們秦軍受到了羞辱。現在聽說楚軍天天向西推進,將軍您雖然有病,難道您就忍心拋棄我嗎?”王翦卻推辭道:“老臣我身體多病,神誌錯亂,希望大王再選擇其他有才能的將軍。”秦始皇說:“罷了罷了,請將軍不要再說這樣的話了。”王翦見推辭不掉,就說:“大王您一定要用我,我是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隨即答應下來,並親自為王翦送行到灞上。王翦帶領六十萬秦軍,進攻楚國,雖然楚國出動了全國的軍隊來抵禦,楚軍最終還是失敗,楚國也被消滅。

王翦消滅楚國一戰,是充分考慮了楚國的勢力才確定使用多少兵力的。他認為,雖然楚國多次被秦軍打敗,但是楚國畢竟是個大國,勢力相對雄厚。李信說用二十萬人時,秦始皇好功心切,沒有聽王翦的意見,派李信領兵去消滅楚國,結果失敗而歸。最終秦始皇在失敗麵前,不得不接受王翦的條件,派王翦領兵六十萬進攻楚國。老將王翦基於對楚軍力量和秦軍力量的分析,知道對付楚國,不是區區少量軍隊就可以的,必須使用大軍,才能徹底擊垮楚軍,達到消滅楚國的目的。

給老板的啟示:合理使用資源,使資源的配置與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益。

避實擊虛

孫子曰: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虛實篇》

用兵的規律就好像水的流動,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它虛弱的地方。

給老板的啟示:商業競爭中必須“避實擊虛”才能以弱勝強。

在國際航空業的激烈競爭中,新加坡航空公司論實力並不占先。然而,即使是在旅遊旺季已結束的初冬季節,該公司的客機仍座無虛席。原來,他們針對有些國際航空公司在服務上的弱點,以禮貌周到的服務來吸引乘客。乘客上機剛坐定,空中小姐就手拿衣架來到你的麵前,親切地問你需不需要把上衣脫下替你掛起來。如需要,就把登機牌同時交給她,登機牌就成了你的衣服的標誌。臨下機前,再把衣服送還給你。飛機尚未起飛,又送來熱毛巾,緊接著送上飲料和插著牙簽的小點心請你享用。起飛不久,就給乘客送上一隻尼龍軟鞋套和睡覺用的眼罩,以及一份印刷精致的菜單。然後,空中小姐到每個座位上登記乘客選用的主菜。公務艙開飯時,先給乘客在小桌上鋪好桌布,再送主菜。當乘客吃得差不多時,空中小姐把主菜盤子取走,留出地方放甜食或水果。這樣就把飯店的服務方式搬到了機艙,顯示出了服務周到的特色。乘客如願填上一張單子,公司便把你的姓名和地址存入其電腦,開給你一個編號,以後按你的地址寄上20多張印有你的代號的優待券,一年內可憑券優先購買該公司的機票,行李超重可以不收費,還可以在新加坡有些百貨公司享受購物折扣的優惠待遇。新航機組人員的優質服務,在機艙中造成了愉快、和諧的氣氛,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就是這優質服務,為新航贏得了乘客,贏得了聲譽,在國際航空業的競爭中得以勝人一籌。這不能不說是“避實擊虛”策略的勝利。

殺人先護己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軍形篇》

隻有保全自己,才能消滅敵人,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大共識。然而在兩千年前,要深刻地認知這一問題,實殊不易。孫子的這些思想,為現代商戰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提供了“立於不敗之地”、“自保而全勝”的經營策略。

給老板的啟示:一個企業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對競爭環境有一個客觀而清醒的估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便是對這一思想最高的濃縮。

一個公司首先得對自身的實力有一個清醒的估計。“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要首先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同樣,一個公司如果無法預測自身將如何進一步擴展業務,則還不如穩固現有業務,采取守勢經營;即使自己的實力已經很強了,能夠以攻勢擴大市場占有率,或自己想要謀求聯合體裏的主動地位,或有推出新產品及研製開發新產品的意圖,都要求“善守”,不輕易泄露自己的戰略企圖、關鍵技術等。在這方麵,日本堪為典範,台灣地區的企業界就經常抱怨在日本技術轉讓上非常“吝嗇”。

台灣地區的企業界大多選擇日本廠商為技術合作對象,但日本十分“吝嗇”,總要賺夠了技術專利費之後才肯把過時的技術轉讓給台灣,可謂是技術“善守者”,其深加保密,如同“藏於九地之下”。日本最“狠”的一招是,永遠不把最重要的技術轉讓出去,直到這種技術過時為止,這樣難道還沒做到“自保而全勝”嗎?

“知勝有五”強調了“以虞待不虞者勝”,戰前先營造勝利的條件。有了奪取勝利的方案,才會有勝利的把握,即所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之戰而後求勝”。要實現先勝,其中關鍵一條是做好大量的、多方麵的戰略情報的偵察工作,就要“上智為間”,能知敵情,避敵之實而攻敵之虛。

市場競爭中,如果能先洞察市場變化動態,穩住已有市場,再伺機展開攻勢,以奪取更廣大的市場。美、日兩國都是汽車工業大國,它們相互搶占世界市場,發展本國汽車工業,已經不僅僅是幾個汽車公司之間的事了。美、日兩國政府都以政治家的鐵腕,最大限度地參與了這場汽車“貿易大戰”。這樣一來,汽車貿易戰往往引發為兩國間的全方位貿易大戰。因此,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事實也正是如此,美日雙方不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幕後,都最大限度地展開著謀略戰。

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造成力量上的優勢,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勝兵”。當美國汽車工業被日本擠占時,為了保持“勝兵”,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就曾親自帶領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代表趕到日本,目的是保護已處於劣勢的美國汽車工業。美國限製從日本進口小汽車數量,日本則加大向美國鄰國的汽車出口量,然後再轉口美國,真可謂是“機關算盡”。

有所不爭

孫子曰:

地有所不爭。《九變篇》

有些地方可以不爭。哪些地方可以不爭呢?其一,小利之地。其二,難守之地。其三,無益之地。其四,敵占之地。要對“地”字作廣義的發散性思維的理解運用。“地”可能是職位、權力,也可能是榮譽、獎勵;“地”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地有所不爭”是為了“有所爭”。

給老板的啟示: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大利要抓,小利要讓。

一天,美國某公司經理休瓦普的辦公室來了一位醫生,聲稱自己有一條經營秘訣。休瓦普打量了一下醫生,很不客氣地說:“我在公司搞了十幾年的經營,也沒有發現有什麼秘訣,對不起,我很忙,你還是回到醫院裏去給你的病人看病去吧!”醫生回答說:“給有病的公司開藥方也是我的職責。我現在對你可是機會之神。您就隻當受騙,擠出兩分鍾時間如何?”休瓦普隻得耐著性子聽醫生的秘訣:“請您按輕重緩急的順序,依次列出每天經理必須做的六件重要的工作,然後依次認真地完成,其餘的事情交給下級去做。”休瓦普很不以為然地說:“難道這就是你要告訴我的秘訣嗎?”醫生看出了休瓦普的心思,便說:“請您先在實際中試一下,如果覺得毫無價值,忘記我好了;如果覺得有效,您可根據對它的相信程度付錢好了。”休瓦普經理試著用這個秘訣改革工作方法,結果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就。這一年的聖誕節,那位醫生收到了休瓦普親筆寫的感謝信和一張兩萬五千美元的支票。

這位醫生所說的秘訣實質上是“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經理每天必須做六件重要的工作,是“大權獨攬”的體現之一;其餘的事情交給下級去做,則是“小權分散”的一種體現。“小權分散”就是“地有所不爭”;“大權獨攬”則是“地有所爭”。

聲東擊西

孫子曰: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虛實篇》

要向敵人不能赴援的地方出兵,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動。行軍千裏而不疲勞,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防禦的地方;進攻而必然取勝,是因為攻擊到敵人不能防守的地方;防守而必能穩固,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不能進攻的地方。

給老板的啟示:為了刺激市場需求,采用多種迂回手段吸引顧客。

號稱香港報業皇後的胡仙是香港巨富胡文虎之女,這是一個巨富世家的千斤小姐。但胡仙的成功仍有她自己的超過常人的獨到之處,她在當代激烈的報業競爭中,不斷地把報紙推向時代的浪峰,使之成為大眾的喉舌。

胡仙的宗旨是:“一份能賺錢的報紙,就是一份好報紙。”為了實現這一宗旨,胡仙在報業管理中有三大絕招。

第一招是在內部管理上實行“事業部製”。報業總公司製定一個方針和基本的業務範圍,提出業務努力方向和利潤指標,具體事情由各事業部門去負責,總公司主要抓計劃協調與人事績效考評。

第二招是選用熟悉不同發行地區民情的編輯和發行商。如報紙要銷往美國,就得聘請熟悉美國人民心理、經濟、文化生活方麵的編輯,尋找美國的發行商和代理人。這樣,她建立了一個遍布台灣、美國、巴黎、堪培拉等地的編輯和發行網。

第三招是化解現代影視媒介對報業的衝擊。胡仙認為,報紙不要與電視發生對抗,而要與電視親密合作。首先,報紙要增強可讀性;今天的人那樣忙,就是尋人啟事也要寫來讓人讀得輕鬆。其次,要在報紙上加強電影、電視節目的預告介紹與評價,使報紙成為影視媒介的有力助手。

胡仙的“聲東擊西”三招使出後,星係報業的人普遍認為:“這個姑娘比她父親還厲害。”2003年冬天,美國冰類食品的銷售勢頭見漲,於是,人們大量需要冰棍、冰淇淋的說法逐漸傳播開去。

本來就躍躍欲試的冰商們以為機會到了,高速度大批量地生產出了冰棍、冰淇淋。誰知道,人的口味卻是變幻無窮的。冰商們生產出來的冰涼之物,沒有遇上熱心的消費者,冰品店前門可羅雀。

其中一位冰商四處奔走,想方設法要出售陳貨,但卻處處碰壁。在回家的路上,他猛然間看見了一張馬戲團的海報,一時靈性大發,有了推銷冰品的妙計。

那位冰商想出的是“聲東擊西”的妙法,他立即馬不停蹄地與各馬戲團聯係,並派出公司員工到各馬戲場入口處給觀眾贈送炒熱的“鹹豌豆”。人們邊看馬戲邊吃豌豆自然十分舒心。既飽眼福,又飽口福,何樂而不為!況且,這種口福是別人送上門來的,隻有傻瓜才不會去享受這福份。

在演出休息時,突然冒出一群賣冰棒、賣冰淇淋的小孩。大聲吆喝:“賣冰棍喲!”“賣冰淇淋喲!”“既舒心,又解渴,快來買喲!”人們剛吃完那些“鹹豌豆”,開始並不覺得怎麼渴,經小孩這麼一吆喝,好似忽然醒悟過來,覺得喉頭裏幹得直冒煙火。一見“冰冰涼”這好東西,猶如久旱適甘雨。觀眾紛紛解囊購買冰棒,有的人一連吃幾支也不過癮!

一連5天,這位冰商將商品全部推銷給了看馬戲的戲迷們。

這位美國冰商,先是實情實意送“鹹豌豆”,燥其熱,此為“聲東”;接著是賣冰棍,降其溫,此為“擊西”。

這一送一賣、一“東”一“西”,就顯出了這位美國冰商善於平地起風雷、有效地推銷滯銷貨的過人之處。

企業在銷售商品時,為了刺激市場需求,往往采用多種優惠手段,來吸引顧客。不過,“聲東”一定要有聲有色,吸引力強,才能夠達到“擊西”之目的。

在美國,更有一件咄咄怪事。一天,有500個人都接到一家公司郵寄送給的油漆刷的木柄,請顧客到他的店中領油漆刷的另一半。

第二天,又有1000多人收到了該公司寄來的油漆刷子,並還收到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朋友,您難道不願意油漆您的房子,讓貴宅換上新裝嗎?為此,鄙店特地贈送您一把油漆用的刷子。

“我店從今天起3個月內為特別優惠期,凡是手執信函來我店的主顧,油漆一律8折優惠。

“敬請別失去好機會!”

區區饋贈使許多人產生了好感,覺得有一把刷子不好好利用未免暴珍天物,於是,有750人到商店來購買了油漆,並成了這家商店的老主顧。

原來,油漆店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贈油漆刷之真正目的是推銷其油漆。

避其銳氣

孫子曰: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軍爭篇》

軍隊初戰時士氣飽滿,過一段時間就逐漸懈怠,最後士氣就衰竭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行攻擊,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

孫子論軍隊士氣所用的”朝、晝、暮“的比喻,實質是指”初戰、中期、後期”。一場戰爭有”朝、晝、暮”,事實上,單個的”朝、晝、暮“中也有”朝、晝、暮”。高明的指揮員能夠把握這個規律,“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日本學者岡本喧三說:“毛澤東的十六字秘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根據《軍爭篇》的‘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而來的。“紅軍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更使蔣介石坐臥不安。不出半月,他即令國民黨各部全力偵察紅軍行動。並於6月21日,親帶德、英、日等國軍事顧問到達南昌,具體策劃第三次”圍剿“紅軍的部署。他對前兩次”圍剿“進行了總結,認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兵力尚嫌不足和在根據地內各部聯絡不暢,致被紅軍各個擊破,因此要求第三次”圍剿“須”厚集兵力,分路圍剿”。計劃先破我軍主力,然後再逐漸清剿,最後徹底消滅紅軍和根據地。為貫徹他的意圖,他調集23個師又3個旅的兵力,約30萬人,向紅軍進攻。與前兩次”圍剿“不同的是,這次他動用了陳誠、羅卓英、趙觀濤、衛立煌、蔣鼎文這些嫡係的5個師共9個團,以這些部隊為進攻的主力。蔣介石還親自擔任”圍剿“的總司令,坐鎮南昌指揮。敵軍製定了”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略,企圖先壓迫紅軍於贛江邊,而後一舉殲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