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釋義十:環境――審時度勢(1 / 3)

——人在江湖身能由己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孫子

存亡之道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計篇》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對於地形上的生死之勢,戰場上的存亡勝敗,這是不可不認真研究的。

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代,是一個戰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列國爭強,經過多次相互爭戰拚殺,戰國七雄各自的國力及軍事的強弱次序逐漸明朗化了。當時,崛起於西方的秦國的優勢漸漸明顯,而山東六國在強秦的打擊下,日益敗落。山東六國為了避免落入被強秦蠶食而滅亡的命運,就聯合起來,組成連橫陣線以共同抵抗秦國的猛烈進攻,而這一連橫政策的確也起到了阻止秦國東進的步伐。秦國為了打破山東六國的連橫,也以合縱陣線破壞連橫陣線,並且成功的以遠交近攻的政策對與秦相近的韓、魏等國的實力加以頻頻削弱。

到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以楚、齊、趙三國的力量相對強大一些。但是,到戰國末年,楚國在秦國強大的軍事打擊下逐漸衰弱下去了,趙國經過與秦國的長平之戰也實力大減,隻有齊國的軍事力量尚可。此時,強秦意圖吞並山東六國,一統天下的目的已經是十分明顯了。秦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在東方衛國的舊地建立了根據地,用兵的主要方向是韓、魏等國,而韓、魏等國也忙於應付秦國的蠶食進攻,這就暫時使處在最東邊的齊國戰事大為減少,國內維持著相對平和的局麵。同時,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也深深地影響了齊國。

齊王建元年(前264年),齊襄王死,齊王建即位。齊王建年幼,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君王後聽政。君王後的治國外交政策是:小心謹慎地侍奉秦國,與各國講信義,自守其國,不參與列國之間的戰爭。齊國外交上采取的這種孤立主義的政策,正是秦國日夜渴求的,促使秦國加緊對山東各國步步蠶食,勢力不斷地向東方推進。

齊王建六年,秦進攻趙國的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齊國與楚國計劃救援趙國。秦國得知這一情況後,它的決策者們就分析當時的情況:齊國和楚國出兵救援趙國,如果他們之間的關係親密,我方就退兵,如果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和睦,我方就加緊攻擊趙國。其時趙國軍糧短缺,遂向齊國請求救援一些糧食,而君王後和齊王建則不同意。齊國的謀士周子勸說齊王救援趙國:“我們不如聽從趙國的救援請求以迫使秦國退兵,如果不聽從趙國的請求促使秦國退兵,那樣,秦國的計謀就得逞了,而齊國、楚國的計謀就失敗了。並且趙國對於齊楚兩國而言,是齊楚的前沿屏障,如同牙齒有嘴唇的保護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了。今天如果秦國滅亡了趙國,明天的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了。救援趙國是當前的要務,刻不容緩。而且救援趙國,那是顯示我們高義的行為,如果能迫使秦國退兵,正是我齊國提高聲譽的大好時機。”周子的建議最終沒有被當政者采納。趙國是當時惟一有力量與秦國抗衡並抑製秦國東進的國家,而齊國在趙國進行頑強抵抗時,見死不救,既失去了道義,同時也助長了秦國的氣焰。趙國長平一戰,實力大損,這就加快了秦國滅亡山東六國的步伐。

齊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後死,齊王建親政,他懦弱無為,不思進取,依然奉行母親的“謹事秦”的政策,不修戰備,也不幫助其他五國。齊王建十八年(前247年),秦國派蒙驁伐魏國,魏國屢次失敗,魏國公子信陵君就向各國求援,燕、趙、韓、楚等國家紛紛出兵救魏,然而齊國卻沒有出兵。齊王建二十三年,秦國的勢力進人東方,建立了東郡,國土已經與齊國接境。山東各國感受到了強秦的空前壓力。齊王建二十四年(前247年),趙國將軍龐媛組織山東各國軍隊合縱攻秦,此時的齊國依然不參加其他國家的反秦活動,也不積極加強自己的防備。

秦國從齊王建三十五年(前230年)開始,展開了吞並六國的軍事大進攻,當年,秦國滅亡韓國。次年,秦滅亡趙國,趙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齊王建三十八年(前227年),秦進攻燕國,次年,燕國滅亡,燕王逃到遼東。齊王建四十年(前225年),秦滅亡魏國。齊王建四十二年(前223年),秦滅楚。第二年,秦將趙、燕的殘餘勢力徹底消滅。就在秦國大舉東進消滅山東六國的進程中,齊國內部力量急劇腐敗,齊相後勝接受秦國的賄賂,多次派遣賓客出使秦,秦對齊國的使臣大加賄賂,這些使臣就做了秦國的間諜,回國後勸齊王建不要參加合縱,應該侍奉秦國,齊國遂不修攻戰之備,也不幫助五國攻秦。山東五國相繼滅亡,最後滅亡的命運終於輪到齊國了。齊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國輕而易舉地就滅亡了齊國,將齊王遷到共(今河南輝縣)地,齊王後來被活活餓死。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齊國在最後四十餘年的時間裏,由於奉行謹事秦的政策,國內有四十餘年沒有戰爭的記錄,但謹事秦的政策也使齊國不修戰備,當政者以為如此就可以苟且偷安了,對任何積極的建議概不采信,一味地執行孤立主義的軍事外交政策,最後隻落得一個束手就擒的可恥命運。

給老板的啟示:商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天時地利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地形篇》

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種。凡是我方能夠去,敵方也能夠來的地域,稱作“通”;在“通”形地帶,應先占據向陽的高地,疏通運糧的道路,這樣與敵人交戰就有利。凡是易於前進,但難以返回的地域,叫作“掛”;在“掛”形地帶,敵軍若無防備,就可以突然出擊戰勝敵人。敵人若有防備,我們出擊不能取勝,便難以返回,這就對我軍不利。

給老板的啟示:“因地製宜”,審時度勢,發揮地理優勢,發掘潛在的市場需求,是需要企業老板花力氣、費腦筋去做的。也隻有這樣做了,才能變不利為有利,變優勢為效益。

如果你對全球的經濟發展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大凡沿海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比較快,可以說這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條件功不可沒。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為何首先要在廣東、福建等地建立“特區”,爾後又將開發沿海一批大中城市作為經濟發展重點呢?“地形者,兵之助也”。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上與香港等地臨近,而且雙邊的不少人相互間有親屬關係的優勢,在這裏大力發展外貿經濟,既可帶動內地的經濟技術的發展,又能成為中國產品衝進世界性市場的“橋頭堡”。世界經濟朝資本、資源、勞動力和技術等方麵具有互補性的區域化聯合體方向發展,這已是大勢所趨。歐洲統一市場、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貿易區以及亞洲出現的多中心經濟結構,都是因為相應經濟互補、地利之便而促成的。

不管是建設工廠還是開設商店,首先就是選擇理想的場地。在旅遊熱興起的時候,某些偏僻的縣城、集鎮盲目開辦大型電氣化娛樂場所,由於當地旅客稀少,本地工人、農民一般舍不得花費不菲去玩時髦的玩藝,致使這些場所門庭冷落、入不敷出。對於選購房地產的人來說,他們通常考慮的也還是“地形”。比如:房地產是否有升值的潛力,交通是否便利,房屋是否堅固耐用,公共設施是否完備,價錢是否合理,產權是否清楚,是否會造成汙染等。

對於地利的考察和鑒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捧著金碗討飯,住在寶地叫窮”,正是不識地利的典型表現。日本最大的貨運公司“佐川捷運”在日本企業界赫赫有名,而且在海外建立多家貨運子公司。佐川是從一個腳夫起家的,他的成功自然與他的奮鬥和堅韌分不開,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在當時的貨運市場中發現了速遞這一潛在的社會需求。在那裏,既沒有競爭對手,也沒有成型的市場規範,舞台寬廣著呢。就這樣,佐川一步步地邁向了成功。

利益是一切經濟行為的最高準則,亦是管理企業、衡量企業經營戰略、評價執行計劃成敗的標準。“非見利不起兵”,對企業自身、對消費者而言,都是如此。

坐落在西班牙馬德裏城商業中心的“圖書之家”,便是善於利用地勢之例。

“圖書之家”在50年前剛開業的時候,每天僅售書數十冊,老板非常著急。後來,書店老板開動腦筋,利用馬德裏是西班牙政治文化中心的特點,利用大都市名流薈萃的優勢,舉辦主角“書”活動,每天請有名的作家和暢銷書的作者,召開茶話會、演講會,向讀者介紹推薦書籍。

同時,他們又進行抽簽售書,中彩者可以得到書、唱片等獎品。從此,書店生意興隆,門庭若市,每天開門前,顧客早已排隊等候。他們利用馬德裏城市的人文優勢展開活動而取得成功。

環境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僅僅被動地認識它,消極地運用它是不夠的,還要注意開拓它,否則就會坐吃山空,前途日下。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是每個老板夢寐以求的,但並不是每個老板都能得到理想的客觀條件。

借地使力

孫子曰: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

把士兵投入危險的境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兵陷身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陷入危險的境地,才能爭得勝利。所以,指揮作戰這種事,在於謹慎地觀察敵人作戰的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的一點,長驅千裏,殺敵斬將。

給老板的啟示:借地使力能成就大事。

近幾年,我國白酒行業的競爭可以說是達到了白熱化,既有啤酒、洋酒的競爭分剝消費群,又有本行業內弱肉強食的競爭。白酒行業怎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並保持競爭的優勢與優勝呢?

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水井坊,就是四川全興集團抓住一次偶然的機會,集中力量進行一番運作,短時間內迅速創出一個品牌,在白酒市場中闖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成為白酒業的一個商業經營、運作的奇跡和品牌神話。

1998年8月,全興集團在對成都市錦江畔的曲酒生產車間進行環保改造時,意外的發現了水井街酒坊遺址,經過一步步的考古發掘證明,水井街酒坊上起元末明初,經過曆朝曆代不斷養護、增修、重建,前後延續使用600餘年,成為迄今為止科學考古發現的中國白酒的源頭。

全興集團抓住這個難得的偶然契機,充分進行運作。

首先全興集團與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利用現代先進的微生物技術,從水井坊釀造環境中分離出特殊微生物,激活並繁殖了以“水井坊一號菌”為代表的古糟菌群,以此為起源研製出了純正的“水井坊”酒,並開始投入批量生產。

酒已經研製出來了,怎樣利用“水井坊”的優勢,把它迅速做起來呢?

全興集團首先考慮到,由於水井坊600餘年的曆史,它已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古老的釀酒作坊”、“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曆史文化名酒”,水井坊已載入“世界基尼斯記錄”。

其次,由於國際化品質為“水井坊”雅文化注入新的內涵;限量生產、元明清古窖群、水井坊一號菌等成為水井坊品質的保證,也是水井坊雅文化的信譽保障,這兩點也同時成就了“水井坊”酒的高檔品牌文化保證。

商品最終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生活體驗,水井坊厚積薄發的品牌文化價值使商品成為高品質生活的體驗、成為優質生活的代言,在高端產品中立足、取勝。消費者飲用高檔白酒,一方麵是物質的享受,更多的則是滿足精神層麵的需要。獨特的品牌文化使水井坊酒區別於其他的白酒品牌。因此,全興集團對“水井坊”酒進行了創新的定位、包裝及宣傳。水井坊率先從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中提煉出酒道,為此設計出一套古色古香的水井坊專用酒具,將品酒升華為一門藝術。水井坊的品牌核心就是其所蘊涵的典雅文化與高雅品位。水井坊品牌的強大得益於水井坊品牌雅文化的不斷傳播。

經過全興集團的全力運作,水井坊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高檔白酒品牌,水井坊贏得了各界好評。水井坊作為尊貴身份與高雅品位的標識而成為眾多成功人士心目中的理想品牌。

全興集團之所以能把“水井坊”做成中國高檔白酒的典範,在眾多高檔白酒中獨樹一幟,不僅僅因為它獨特的“色、香、味、格”,更主要是因為集中“優勢兵力”,充分抓住了水井坊酒所蘊涵的典雅文化與高雅品位以及對消費者的人本關懷,全力進行宣傳、炒作,使“水井坊”高檔白酒品牌迅速確立起來。

“水井坊”作為一個品牌是嶄新的,但“水井坊”作為文化是悠久的,“水井坊”以其高品質、高附加值成為中國高檔白酒的一麵旗幟,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中國高檔白酒市場,創造了一個通過偶然機會而迅速成就一個著名品牌的業界經營奇跡。

趨利避害

孫子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九地篇》

對於軍隊行動,符合我軍利益的就行動,不符合我軍利益的就停止行動。

給老板的啟示:企業老板必須充分考慮到企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對行業競爭環境作一全麵而客觀的分析,真正做到趨利避害,“合於利而行,不合於利則止”。

產品是為用戶生產的,滿足市場需要與企業獲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非見利不起兵”,對企業自身、對消費者而言,都是如此。消費者如果看到產品的式樣新穎、價廉物美,自然心動。作為企業,這時便須“以利動之,以卒待之”。要明確一點,隻有自己產品對市場消費有利,才能最終使企業獲得利益。如果出售劣質產品,或者漫天要價,或者服務態度粗魯、方法單一,消費者就不會買你的產品,你的“利”又從何而得呢?

“因利而動”,見利不失固然好,但也要把握分寸。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對“利”的爭奪。但是,有時還是看看競爭對手是誰?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獲利原則是不完全一樣的。就國內說,有的企業在競爭中盡管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不與兄弟企業“搶地盤”,而是利用自己技術的優勢,把力量用在開發新產品上。企業之間當然需要競爭,但也需要協作,企業得利有時也要顧及其他企業的利益;你不顧及其他企業的利益,或許某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沒有了朋友,有的都是些“見利眼紅”奮勇相奪的敵人,企業的競爭行業環境就會變得惡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