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出了會議室,這些老管理者還是擔心自己的地位、權利和榮譽被副總搶去,雖然沒有以前那樣直接地抵製副總的指令,但仍然鼓動下屬“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副總又幾次向董事長提建議,但董事長每次都以各種理由拒絕或推辭。副總感覺說服董事長的可能性不大,於是隻能鬱鬱辭職。董事長百般挽留,但副總去意已定。

各位老管理在得知副總裁要辭職的消息後,召開了一個慶功會。就在各位老管理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地位終於可以無人撼動時,公司因為經營不善,連年虧損,不得不申請破產。於是這些老管理層也不得不下崗。因為年齡過高,而且管理方式不符合新世紀的企業,所以下崗後這些原企業的高層管理卻不得不呆在家中,虛度晚年。

身為中層管理,應該為公司領導的信任而更加用心,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公司的發展。其實副總的創新方案如果實施成功,公司可以正常運營,這些原先的老管理層成員也可以得到收益。因為老管理者不舍得放權,不甘於“低人一等”,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打壓新副總,直接導致了公司的倒閉。倒閉後,這些老管理也知道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道理。

身為企業老總或高層管理,不應該擔心引起老員工的不滿而阻斷企業的創新發展。既然發現了問題,而且也請了可以解決問題的新管理者,就應該全心全意地支持新管理的方案,而不是怕一起拚搏的老管理層說其“忘本”。在這個案例中,企業老總用“小私”換取了“大私”,最終不得不接受倒閉的結果。

如果企業老總可以不在乎老管理層所說的“忘本”、“忘恩”,不注重這些“小私”,而是不管如何一定要把企業能夠運行下去作為最大的目標,結果肯定不是這樣。

7、家族企業的利弊

在創業初期,有血緣關係的創業夥伴是最放心的選擇。因為創業夥伴選擇不當而造成反目成仇的案例數不勝數。因為是一家人,所以即使出現不同的想法和方案也最多是一場爭吵而已,而且一家人在工作中也能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家族企業的弊端就開始顯現。

首先企業的發展需要融入新的人才和管理模式,而家族企業的管理者多會因為居功自傲或自以為是而影響到正常的公司決策和戰略。

馬雲在創立阿裏巴巴時,因為有“十八羅漢”的鼎立幫助才能取得現在的成功,當時馬雲的太太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創業初期因為資金短缺,所有人不得不擠在馬雲的住處辦公,馬雲的太太忙前忙後,為公司的事忙,為成員的事忙。而當阿裏巴巴成為巨人時,馬雲的太太卻選擇了退出。馬雲的太太是偉大的,為了馬雲,為了阿裏巴巴,她付出了太多太多。事實證明,家族企業中成功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但一般的家族企業在管理中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因為“企業”與“家事”不同,企業要為數百上千毫無血緣關係的成員負責,而家事則隻需為自己的親人負責。在管理中大有不同。如果作為父親去責罵兒女,兒女最多賭氣抗衡,而不會記恨;但是如果企業老總在公司也不顧場合的訓導自己的親人,就會讓親人心裏不舒服,彼此產生隔膜甚至怨恨。而且老總的親人在高管位置,會讓下屬有意見不敢提,有話不敢說,生怕說錯而得罪了人,在管理中也給其他管理者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如果企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請考慮是否需要創業初期的家庭成員仍然任職。而在考慮過程中不要摻雜“用自己人我才更放心”,“如果辭退老婆,她會不會傷心”等以自我為中心的疑惑,而是應該考慮企業的發展是否需要。因為當企業已經發展成熟後,企業就不再是老總的“家”,而是全體員工共同的“家”。

8、智者無私,無私者智——聰慧

自私的管理者會蒙蔽雙眼,認識不到事情的真相,並在管理中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考核結果的唯一標準,從而導致發現不了事情的真相。

牛根生曾經說過:“做好一名管理者,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有無私的心”。其實無私和智慧之間也有聯係。

“智者無私”真正的智者會重大體,而忽視小節。他們更關注的是總體的發展趨勢,而忽略了自己或親信的利益,所以智者無私。

“無私者智”換一種角度來說,如果企業管理者可以做到無私無欲,全心全意的為企業而付出,那企業自然可以健康有序地運營,企業運營正常就證明管理者有“智慧”,所以無私者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果做到“智”需要很多優勢的集合,但做到無私就相對簡單得多。無私通過智慧的道路會更直接,更簡單。無私可以讓管理者變得聰慧,有主見,不受外界幹擾。而自私則會蒙蔽管理者的雙眼,歪曲管理者判斷事物的標準,為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為領導的自私與急功近利也會讓員工內部產生惡性競爭,甚至在跟客戶溝通中“不擇手段”。“極端重利”與“唯利是圖”也是自私的一種表現。

D公司領導為了讓業績更上一層樓決定製定新的績效考核製度,在此製度中隻要能達到團隊前三名的成績就可以享受到獎金和加薪,而最後一名則不僅無獎金還會扣除一部分底薪作為處罰。領導頒發這樣的考核製度也無可非議,問題是這位企業管理是個“亮劍迷”,對於亮劍中李雲龍的帶兵方法非常著迷。在頒布新的考核製度後,領導在最後加了一句“我不管你們是用偷的、搶的,隻要記住一點:自己不吃虧就行!”(在《亮劍》中李雲龍曾跟士兵講過類似的話,因為這句話讓李雲龍的團隊成員增加,軍備武器也大量增加)。

政策一出,所有同事都開始打起心裏的“小九九”:領導要求的是訂單和業績,而不是方式,如果單純地靠自己打電話來聯係客戶,那樣工作量大,效果卻不怎樣。如果能把同事跟進的客戶“據為己有”就輕鬆多了,反正領導說過“不管偷還是搶”隻要有訂單就可以。於是團隊成員開始投機取巧,為了自己把團隊其他成員的利益放在一邊。結果一段時間後,公司領導多次接到內部員工舉報“誰誰搶單,誰誰偷自己的客戶資料……”領導卻認為被同事搶單是自己的能力不強,打不過別人就該認輸、該挨打。於是“舉報者”鬱悶而回。其他同事看到了,更是變本加厲,內部競爭甚至超過外部同行競爭,團隊成一盤散沙,每位成員都隻顧自己利益,隻顧得“窩裏鬥”,而忽略了外部的競爭。不久之後,管理者發現團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而且很多成員都有別扭,甚至有些成了“仇家”。

這位管理者忽略了一點,李雲龍的“絕不吃虧”理論是相對於自己與敵人來講,而不是讓自己內部的成員互打互鬧,而且當獨立團的成員受到圍擊時,其他成員還會群起攻之。因為獨立團是一個整體,不是說獨立團的某個營與另一個營之間互爭,而是獨立團與敵人爭鬥時不能吃虧。在誤解了《亮劍》的真正意思之後,管理者錯誤地認為即使是內部也應該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而且認為競爭不過別人是自己沒本事,所以內部的競爭過大,反而沒有精力和時間去跟同行競爭,於是成員開始搶同事的單、拿同事的客戶資料,造成內部矛盾激化,凝聚力蕩然無存。

其實團隊內部也應該有競爭,但一定要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良性競爭可以激發團隊的榮譽感,並提高團隊成員為榮譽而戰的激情,一旦員工過於關注一己之私,團隊的戰鬥力就開始分散。這樣本來三十個人的團隊,就變成三十股單獨的力量。如果同行在這時“發動進攻”,隻需要兩個人的團隊就可以各個擊破了。團隊的戰鬥力取決於其凝聚力和榮譽感,而不是個人作戰能力。

領導看似是“智者”,在挑動成員的“拚搏力”,但結果卻用錯了方法,反而降低了整體的戰鬥力,這是領導“指引成員自私自我”造成的結果,算不上明智之舉。

除了內部不良競爭外,如果管理者對於員工跟進客戶的方式也“唯利是圖”,看似短期內可以提升業績,但以長久來說,也是愚蠢的行為。

W公司因遭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訂單大幅下調,領導決定想辦法解決這一現狀。經過董事會商討決定,隻要員工能每月完成公司限製的客戶數量,就可以通過考核,如果連續三個月沒有完成則扣除當月獎金,如連續四個月沒有完成扣除當月工資。公司全體部門必須無條件為銷售部員工提供所有支持,也不限製員工用任何手段或方式。所有員工隻有業績說話!

政策一出,很多員工都開始頭疼。公司下發的任務量幾乎比以前的增加了3倍多。如果隻增加兩倍或許還可以一搏,但是3倍真的能完成嗎?團隊成員小何卻非常高興,領導不是說了“公司全體部門可以為銷售部提供所有支持,也不限製員工用任何手段和方式”嗎,既然如此那就好辦多了。

小何拿起電話,馬上撥給跟進了半個多月的客戶:“劉總,您好,我們公司現在正在內部改革,您上次說的購買設備必須要提供3年的免費保修,我們老總已經答應了”。客戶聽到後疑惑地說:“你確定可以把1年的保修延長到我要求的3年嗎?”小何說是的。於是劉總下單簽了協議。其他同事看到小何的做法也紛紛效仿。

“王經理,上次您說的價格再下調2%,經過我們出納的考核,完全可以答應您的要求……”

“趙總,上次我不是給您說您要的30台設備最少要5個月才能交工嗎,但是經過我與生產部的溝通,現在可以答應您,隻需要3個月就可以交工了……”

果然,銷售部訂單大幅增長,領導看到每日的銷售報表非常高興,認為自己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正在員工為績效考核為獎金和不被辭退而努力時,售後部經理來到老總辦公室。

“董事長,這個……我們公司的產品按照三包法隻須提供1年的免費保修就可以符合國家標準,但是現在如果提供3年的免費保修,會使公司的成本增加很多……”領導聽過售後經理的分析覺得有道理,但木已成舟,客戶已經付了款簽了協議,隻能做下去。正在領導為處理完售後問題鬆一口氣時,生產部經理也來了:“董事長,您看這筆訂單,以我們目前的設備和員工來說,即使我們生產部同事24小時機器不停、員工不停,也隻能完成訂單的70%,剩下的30%怎麼辦?”

董事長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客戶已經付了定金,又是一個難解決的問題。董事長非常生氣,召集銷售部成員召開大會,詢問為什麼未經同意私自承諾客戶公司目前達不到的要求。銷售部成員則把上次領導下發的文件給領導看“公司全體部門提供所有支持”,這不是答應了我們隻管談訂單而不用去管其他部門是否能達到要求嗎?董事長無言以對。

在這個案例中,董事長的“一己之私”是提高公司訂單和利潤,這其實也在為企業著想,算不上“自私”。而在傳遞考核製度時卻讓銷售部成員有了很大壓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促使銷售部動了“歪腦筋”:

反正我隻要有訂單就可以,其他部門怎麼辦跟我無關。於是銷售部的“自私”開始在“符合領導要求”的基礎上爆發。最終造成企業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售後成本和賠償客戶因耽誤交貨日期產生的損失。看起來是“聰明之舉”,實際卻害了自己。

9、整治公物私用的絕招——大公榜樣

領導的無私和大公可以引導下屬對公司產生“家”的感覺,並重視對公司財物的愛護。很多企業成員都有“公私不分”的現象,把公司分發的產品或工具帶回家私用,不僅提高公司內部成本,還使員工染上貪公司便宜的陋習。這個時候,管理者的公私分明可以有效糾正下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