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想要得到朋友的認可,必須以誠待人。誠實守信的人不僅可以不為各種事務找借口,而且可以獲得他人尊重。在現代企業中,也需要管理者誠實守信,這樣才能被員工擁護,被客戶理解,被上級看重,被朋友認可。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到“信”的篇幅並不多,但是縱觀全文可以看出老子對統治者的誠信特別看重,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兩次說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經》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意思是因為統治者誠信不足,所以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可見“誠信”從千年以前,就已經成為人們最為看重的個人品德。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信任是管理者與客戶、員工、上級交流的必備性格特點,因為人與人的交往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的。
儒家思想對“誠信”也非常看重和尊崇。《論語·顏淵》有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法,孔子說:有足夠的糧食,充足的戰備(軍隊)和百姓的信任就夠了。
子貢問:如果逼不得已去掉一項,這三者先去掉哪個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假如逼不得已再去掉一項,您認為該去掉誰呢?孔子說:去掉糧食。人終會有一死,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無法立足於世了。在這段對話中,儒家至聖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糧食、軍備、誠信”,不僅如此,還把“誠信”作為統治者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根本,甚至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在儒家思想中,《曾子殺豬》
的故事就足以證明儒家對誠信的重視度之高。曾子是孔子傳人“七十二賢人”中比較著名的弟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想去集市,兒子知道後非要跟著一起去。曾子妻子執拗不過,於是就對孩子說:“別鬧,回來讓父親殺豬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便不再纏著母親。曾妻回到家中,發現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連忙上前阻止說:“我就是隨口跟孩子一說,哄哄他,你怎麼還當真要殺豬?”曾子回答道:“正是因為孩子小,不懂事,才會跟最親近的父母學,現在你欺騙他,就在教孩子說謊。欺騙兒子的母親,又怎麼能取信於孩子呢?”最終曾子還是把豬殺掉了。在當時,一般是過重大節日或祭祀時才會殺豬宰羊,而曾子僅因為妻子哄小孩的一句玩笑話,就當真把豬殺掉,證明曾子對誠信的重視,這個故事直到現在對兒女教育還有很大啟示。
另外墨家、佛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中,都對“誠信”頗為看重,在這一點上,諸子百家不約而同地認可“誠信之道”,足見誠信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美德,更是為人處事之道的根本。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能體現出做人的道德風範。誠是要求做人真誠、誠實,不說假話,誠實待人;信則是言而有信,一諾千金。在為人處事中,如果統治者能以誠信治國,則百姓擁護;如果管理者對下屬誠信,則能獲得下屬支持;如果對朋友誠信,則可以獲得朋友的認可;對上級誠信,就能得到上級的重用;對客戶誠信,可以獲得客戶的理解,並促成合作。可見誠信對於管理和做人都非常重要。
2、人無信不立
不守信用的人往往很難在社會立足,在人與人交往中,誠信的人可以讓朋友放心,而管理者的誠信則會獲得下屬的支持。古代統治者有“君無戲言”的說法,皇帝的說法不會輕易更改,因為朝令夕改不僅會影響到事情的進展,還會失去百姓對領導的信任。所以管理者為了獲得百姓支持也為了獲得更高的威信,才崇尚“君無戲言”的做法。獲得他人的信任往往很難,但如果管理者能夠言出必行,以誠信待人,信任就在管理行為中“紮根”於下屬的思想認知中了。
春秋時期,秦國因為落後於其他國家,所以秦孝公決定改革政令,下令廣招賢才。經過與商鞅的交談後,秦孝公對商鞅的變法內容非常支持,便授權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製定好了新的法製還沒有公布,考慮到百姓可能會不信任他,於是就下令把一根三尺高的木頭放在集市南門的城門邊,並貼出告示:如果有百姓可以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告示一出,圍過來很多百姓。大家看了告示內容都在指指點點,私下交談,卻沒有人去做。於是商鞅又貼出新的告示:“如果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很多百姓更加疑惑,這麼簡單的事是不是陷阱?這麼輕的木頭搬這麼近的距離就賞五十金,肯定是騙人的吧!
人群中有一人認為既然事情這麼簡單,就算是騙人的我搬過去又何妨呢?於是壯著膽子把木頭搬了過去,商鞅馬上就賞賜給這個人五十金。隨行而來的百姓都非常懊悔,如果相信告示內容就可以輕鬆地得到五十金,但是在懊悔的同時每個人都爭相傳頌:“商鞅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商鞅看到時機成熟就下令頒布新的法治政策,於是百姓都很自然地遵守新法。
商鞅的聰明之處在於把問題簡單化,如果商鞅讓百姓移動1000根木頭到北門,或許早就有人付出行動了。但商鞅卻隻讓搬一根木頭,讓所有人都認為這麼簡單的事誰都可以做,但是會賞賜五十金就不一定實行了。商鞅的做法,就像現在“繡花針換別墅”,給一根繡花針就可以換取一棟別墅,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是有人拿出繡花針時,真的送了一棟別墅,會讓人感覺這樣的承諾都能實現,還有什麼是假的呢?
現在企業管理也是如此,政策的難以執行,賞罰的不分明,往往是因為領導者沒有取得下屬的信任,管理者的言出必行會比任何的借口更有說服力。
3、千萬別放員工的“鴿子”——對員工誠信
企業想要變革需要像商鞅一樣變法。經過商鞅的變法,秦國從當初的弱國一舉統治六國,成為霸主,這就是變法的重要性。而企業需要發展,也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實行不同的執行方針,在企業管理中“創新”是保證正常發展的必須之道。
更改過的政策或賞罰製度很容易損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會讓員工認為這隻是公司“開玩笑”走形式的做法。企業政策很多,但因為領導者沒有執行的決心或沒有讓下屬信服的行為而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維亞公司研發部新產品研發速度過慢,經過老總考察原來是公司對於研發部的績效考核有問題,對於研發新產品的獎賞力度不夠,於是決定激勵研發部的工作激情。經過老總的慎重考慮,決定“凡研發新產品,並被公司采用生產的研發人員,獎勵人民幣5萬元,並獎勵當月國外十日遊”。研發部成員接到新獎勵方案時,有的為現金獎勵心動,有的對國外遊心動,於是所有人加班加點努力工作。
研發部小李經過努力終於研發出可以替換公司現有產品的新產品,經過試驗可以批量生產。於是小李興高采烈地等著老總的獎勵落實。幾天後,老總召開研發部會議。在會議上老總首先肯定了小李的努力,並對小李研發的產品新功能非常滿意。直到會議快要結束時,老總才提到獎勵的事情。對於小李研發出的新產品公司給予人民幣5萬元的獎勵,但上次提到的國外十日遊因為最近事務繁多,所以就暫時推後,並希望小李可以理解。
雖然研發部都知道公司最近比較忙,但對於推後承諾很多員工還是不理解。研發部的工作激情也下降很多,甚至有員工擔心是不是下次再研發出新產品時,不僅會推遲國外遊,還會連獎金也找理由給扣除呢?後來老總找出各種辦法彌補,但還是給研發部員工產生老總未完全履行當初承諾的印象。
很多管理者會認為,老總的做法無可厚非。畢竟員工應該以公司利益為重,公司比較忙,所以員工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要求“出國遊”,否則就是對公司、對職責不負責的表現,況且老總也兌現了獎金的承諾,對於出國遊雖然推遲,但也並沒有說不履行。對於員工的不理解管理者自己也“很不理解”。
再好的公司,再偉大的企業,都不敢保證員工可以一心一意完全地站在企業或管理者的角度想問題,這是人的天性。公司給的待遇非常好,做事環境也非常輕鬆,但在員工心裏仍然會把自己作為“打工者”或“公司的一員”來看。對於這個案例中領導推遲旅遊計劃的行為,可以私下與員工交談後再決定,而不應該在會上自己決定。員工應該理解公司的難處,但管理者不能把這個想法強加於員工,以自己的認為來判斷員工的感覺。在老總看來,我的員工都是真正為企業考慮的,但事實上員工心裏還是會有遺憾。
另外如果不想失信於員工,管理者在製定獎勵方案時可以提前聲明:在非繁忙時間,公司提供出國遊獎勵或者就直接把出國遊的費用加在現金獎勵上。從領導的處理方式來看,他並不是不想履行本月國外遊的獎勵,但是在製定之前為什麼不仔細考慮呢?
很多領導者都會在主觀意識上認為“公司是我的,員工是公司養活的,現在公司忙,每一個員工都應該以公司為重”,或者認為“我對員工夠意思,員工也應該對得起我,所以我推遲我的承諾,他們也可以理解”。一個團隊是集體作業,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心理感覺。即使這一次的“推後承諾”可以獲得理解,那下次如果再有類似的失信呢?員工還應該無條件理解嗎?而且員工必須無任何怨言地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