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1、“衝動的懲罰”

刀郎的一曲《衝動的懲罰》以及春節晚會中郭冬臨的《衝動是魔鬼》很多人都聽過看過,衝動的管理者往往不經思考就下決定或直接處理事務,因此往往會產生“冤假錯案”,最終成為管理者的遺憾。穩重的管理風格是管理者成熟風範的體現,在電視或電影節目中經常可以看到士兵以奮勇殺敵著稱,而那些運籌帷幄的將帥不管是戰勝還是戰敗大都不喜怒於顏色,不急躁,反而很冷靜地指揮如何勝上加勝,如何反敗為勝。假如剛取得小勝利,將帥就大喜過度,下令追殺逃敵,麵對的將可能是敵軍的詐降,可能會遭遇埋伏。如果作戰不利,被敵軍打敗,將帥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能自製,那麼下屬看到就會軍心大亂:連大將軍都怯敵無招了,快逃命吧。結果隻能失去反敗為勝的機會,一敗到底。

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意思是:假如我稍微有所知,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就是怕走上邪路。老子說假使自己稍微有所知,能分辨事理,在大道上行走,也時刻謹慎,怕走上邪路。這從側麵也反映出老子對穩重的看重。為人穩重,才能時刻自省,讓自己無時無刻不遵守“大道”,在這一點上與儒家思想的“慎獨”是相通的。儒家也要求為人要穩重,要時刻自省,自己一個人(沒有旁觀,沒有監管)時,更要時刻規範自己,以免犯錯誤。中國有句古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據說秦國丞相李斯輔佐秦始皇一統六國,獨霸天下,算是大秦王朝最大的功臣,後來卻由於聽信趙高的讒言,而協助胡亥登位,一世英名,卻晚節不保。導致這種結果,就在於李斯的原則性太差,不沉著,不穩重,是非觀不明。所以穩重是做人做事、取信於人的根本,更是事情順利進行、不偏離正道、不半途而廢的前提保證。

2、領導沉著,軍心不亂

在《三國演義》中,“孔明彈琴退仲達”的故事至今廣為傳頌。當時馬謖因用兵失誤,痛失街亭,導致司馬懿大軍直殺入城,由於兵力調控,諸葛亮身邊已經無一員大將可用,都是些文官和老弱病殘。城中百姓和文官得知司馬懿大軍前來的消息,非常著急,都來向諸葛亮請求良策。諸葛亮輕搖羽扇對眾人說:“大家不要慌,山人自有妙計,讓司馬懿退兵。”眾人看到諸葛亮氣定神閑的樣子,才稍微安心。

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旌旗兵器全部收起來,任何人不得大聲喧嘩,不得來回走動,士兵不得私自出動,把所有城門打開,並安排一些百姓在城門外灑水掃地。安排妥當後,諸葛亮穿著整齊,焚點香爐,並讓兩書童相伴左右,開始麵無喜怒自顧自地彈琴。

司馬懿的先鋒軍隊來到陣前,看到此情景不敢貿然前進,於是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不相信:按照蜀國的兵力分配,這應該是座空城,又怎麼敢大開城門呢?等司馬懿來到陣前時,看到諸葛亮在城樓上麵帶笑容、穩重輕鬆地彈琴,大有“司馬懿,我諸葛亮等你很久了,現在我已大開城門、備好酒席來犒賞你,快來吧”的意思。司馬懿卻命令軍隊撤軍,司馬懿之子問:“這會不會是諸葛亮的一個計策?”司馬懿回答:“諸葛亮一生以謹慎著稱,現在城門大開恐有埋伏,還是撤軍吧。”等司馬懿知道真的是空城時,蜀國的軍隊已經部好陣營,司馬懿失去一次可以將蜀國一舉殲滅的最好時機,痛恨不已。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曆經千年依舊被人爭相傳頌,而“一琴退十數萬大軍”的故事更是讓人拍掌稱好。在城中僅存兩千餘士兵的情況下,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可以輕而易舉的攻入城中,擒獲諸葛亮。但是因為諸葛亮的不慌不忙,沉著冷靜,讓同樣以計謀著稱的司馬懿卻聰明反被聰明誤,遺憾終生。

管理者的沉穩冷靜可以讓軍隊化險為夷,反轉局勢。而管理者的衝動急躁則會導致不利狀況的繼續加深。

老子說:“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意思是統治者如果過於輕率則會失去根本,而過於急躁就會失去主宰(時機)。在“空城計”中,諸葛亮的沉穩冷靜讓司馬懿退兵,但換一個角度講,司馬懿的退兵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的穩重。首先在魏國大軍的前鋒報告司馬懿城中情況時,司馬懿也不相信真的如此,而且司馬懿的兒子也曾勸說這可能是諸葛亮的空城計策。但司馬懿卻沒有再冷靜分析,反而以以往的主觀意識斷定:諸葛亮是一個穩重謹慎的人,他不會輕易地冒險,所以決定退兵。這其實是司馬懿“輕”和“躁”的表現。司馬懿可以先不決定退軍,而是召開一次軍營會議,聽取各位將軍的建議,然後再做決定。也可以安排一萬兵力去試探,如果中計,魏國損失一萬兵力;但如果不是計策,那這一萬兵力就足以打開蜀國大門。最關鍵的是司馬懿很清楚蜀國兵力的分配,他也知道諸葛亮這座城已經無兵可調。但司馬懿還是選擇撤退,喪失了最好的時機。

管理者性格的“穩重”表現在“沉著冷靜、自我控製、三思後行、深謀遠慮”四個方麵,穩重的性格可以體現出管理者的個人素養,並能促使管理者嚴格要求自己,無調查不下令,不做後悔事。

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沉著冷靜

領導和管理者是企業的龍頭,在企業經營或內部管理中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突發事件,這些突發事件類似於古代行軍作戰中的敵軍偷襲、糧草被劫被燒或重要將領叛軍投敵等。而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突發事件一般為同行競爭搶單、公司新產品上市不理想、公司資金周轉不靈、大客戶的突然倒閉取消訂單或重要職位的人才流失等。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很多公司都會製定應對突發事件的政策,但在事情發生前很難具體地預料到突然事件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突發事件有無法預料、無法保證短期解決、無法阻止的三大特性,管理者的提前預防可以做到防護,但卻不能萬無一失。

在突發事件中,管理者的沉著冷靜將會成為解決問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行軍作戰中遇到突發事件,將帥冷靜的指揮調動可以打碎敵軍陰謀,順利解決難題。而現代企業管理者的沉著冷靜可以讓下屬感覺到“老總的自信”和“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會相信管理層已經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其實無論行軍作戰還是企業管理,沉著冷靜都是管理者安撫軍心的表現,也是讓下屬可以看輕危機的原因。隻要軍心不亂,就有渡過難關的機會;領導的穩重讓員工感覺到危機並不可怕,在處理問題時,員工和下屬也會把問題的難度放小,於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趙文經過一番努力打拚,終於有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外貿公司,還請了一些員工。因為趙文管理有方,能與下屬同甘共苦,所以公司客戶越來越多,公司發展也越來越大。有一天,員工小王接到一張超過300萬的大訂單,客戶在預付定金後,趙文還特意請了所有員工一起吃飯、唱歌慶祝。在趙文已經下單後,突然有一天員工接到客戶的電話:協議要取消。按照協議規定,客戶違約,訂金將不能退回,雖然客戶已經預付了20%的訂金,但經過下單後趙文所投入的資金已經遠遠超過了訂金的費用,銷售部開始有混亂的跡象。客戶突然取消訂單這個損失應該誰來承擔?趙總會不會讓我來承擔或者讓我們整個銷售部承擔責任呢?以後怎麼辦?這一關能過得去嗎?……趙文發現了銷售部的擔憂,並清楚地認識到如果繼續下去可能銷售部的同事每天都會提心吊膽,不僅業績不會上漲甚至還會有人員流失的可能。於是趙文先組織銷售部召開了一次會議,會上趙文先聲明這次客戶的臨時取消訂單與銷售部任何人都無關係,責任也無需銷售部成員承擔,銷售部同事聽到後都鬆了一口氣。接著趙文說:“問題既然出現了,我們就應該想對策,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客戶為什麼取消訂單?要知道客戶已經預付了訂金,如果單方麵取消訂單客戶將白白損失60萬的費用,所以他肯定也不想這樣……”銷售部聽到趙文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原來得到這個消息後,所有人都在想公司會不會把責任讓銷售部承擔卻沒有想過客戶取消訂單的原因。於是銷售部經理和趙文一同去拜訪了客戶,經過再三的溝通才發現客戶取消訂單的主要原因是:1、資金周轉不靈;

2、客戶的客戶臨時取消訂單。了解情況後,趙文與客戶進行了溝通,最後決定訂單繼續合作,但延緩客戶付剩餘款項的期限,並答應客戶在原價基礎上再降低5%的費用,以幫助客戶渡過難關。客戶很感動,雖然這一單趙文並沒有賺到錢,但後來卻跟這家客戶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而這家客戶也成為趙文公司最大的客戶之一。

普通管理者在聽到客戶臨時取消訂單或客戶拒絕付款時很少會先冷靜地了解情況分析原因,而是把責任都推在銷售員身上,認為是銷售員不盡心才造成這種結果。

事實真的如此嗎?

銷售員談客戶是為了獲得提成,客戶的丟失或取消合作不僅僅隻是公司丟了客戶,少了利潤,銷售員也少了獎金和提成,所以可以肯定這不是銷售員想要的結果。當發生問題時,如果管理者不是急於指責銷售員的無能和銷售經理的管理無方,而是心平氣和地和相關人員分析原因,並主動找客戶了解詳情,然後再根據客戶提出的問題看是否能夠解決。這樣不僅可以給下屬留下好印象,還有反轉局麵的可能。如果衝動地訓斥下屬,並抱定“這一單肯定黃了,客戶取消合作肯定有他的原因,我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的想法,那員工會因為自責和害怕公司領導裁減工資、害怕領導的訓斥而選擇離職,這種結果是客戶真的丟了、人才也流失了、領導在其他員工心目中的形象也降低了、領導暴怒也傷害自己身體了……百害而無一利。

老子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意思是人們在做事時,常常在快要成功時卻失敗了。如果能在事情快完成時始終像剛開始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發生了。

管理者不僅要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還應該讓員工明白慎重的重要性。慎重地處事會把失敗或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而如果管理者可以讓員工“慎終如始”,在沒有簽訂合作協議前,慎重仔細;簽訂了合作協議後,依舊不掉以輕心;成功合作之後,還要細心地為下次合作做鋪墊。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意外和危機的發生,還能培養下屬做事穩重謹慎的作風。

4、學會控製,管教有方——自我控製

管理者想要“穩重清淨”必須要有自製自控能力。在企業管理中除去會影響到企業正常發展的“大型突發事件”外,還會有各種日常管理中所發生的小問題:例如員工的不服管教、衝撞上司、違反公司規定等。這種行為雖然不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發展,但日積月累也會給下屬產生領導管教無方的印象,長此以往,下屬將很難管理。如果管理者在發現問題後就下定結論:這是員工在給我找別扭,我必須給他點顏色看看而進行粗暴的“執法”,會讓下屬產生領導公報私仇、為人無原則、頭腦簡單的感覺,這樣的治理不僅不會給其他下屬以警示,反而會讓下屬同情犯錯者,站在犯錯者的一方,慢慢地內部員工會越來越不服從管教,最終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管理者的自我控製,表現在發現問題後要及時控製脾氣,先把問題的危害放在一邊,更要把以往的過節放在一邊,就事論事,不能發現問題就“急上了天”,更不能不顧員工自尊馬上去訓斥。適當地保護下屬,可以讓下屬產生感激,在日後的工作中員工會更加自律來報答領導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