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1 / 3)

1、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講述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認為能夠用語言說明的道不是正規意義的“道”,能夠命名的名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並認為道和名“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和名來源相同但名字卻不同,深遠玄妙是宇宙萬物的總門。

在《道德經》中體現的老子思想充滿了神秘和玄妙,短短的五千餘字卻讓人不得不拍手稱讚,據傳當孔子向老子請道回家後,弟子詢問孔子對老子的看法,孔子說:“鳥我知道他能飛,魚我知道他能遊,獸我知道他能奔跑,鳥可以用箭撲之,魚可以用鉤釣之,獸可以用網捕之,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見到的老子就像龍一樣,學識高深莫測,誌趣遠大難知,像蛇一樣能屈能伸,像龍一樣變化多端。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師啊。”

孔子對老子的稱讚也證明了老子學識的獨特和看待事物的正確。在《道德經》全文中老子貫穿始終地宣傳了統治者應該遵守“無為”的管理方式,從常理來理解“無為”不是讓統治者不要管理百姓,既然不要管理又怎麼治理呢?

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意思是:以無為的心態去“有所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做事,把“無味”當做“有味”。在這裏老子講述了他對“無為、無事”的看法: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一種心態和對待萬物的看法。無為的心態就是平常心。

如果我們抱著“必成大業、光宗耀祖、非要幹一番事業”的心態來“作為”,很容易出現人生軌道的偏離。放眼現在,很多作奸犯科的犯罪分子,都是由於求財求富心切,才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退一步講,現在很多功成名就的大企業家,卻經常感覺到空虛,看著賬上一串的數字,不知道當初奮力拚搏究竟真的隻是為了錢還是其他。因此,宗教類的培訓課程非常吃香,這些企業家也開始迷戀佛家、道家等各種思想,開始放生、吃素、念經,但往往又很難持之以恒,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心態”和“心術”。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十二章)意思是:繽紛的色彩容易使人失明,嘈雜的音樂容易使人失聰,豐盛的食物容易使人失去味覺。縱情於田獵容易使人心生瘋狂,難得的寶貝容易使人品德受到傷害。有道的聖人隻求溫飽而不縱情聲色,所以能摒棄外界誘惑,時刻保持內心平靜。老子認為統治者應該“為腹不為目”,無論貧富,時刻保持低調近人的姿態。但放眼望去,很多暴發戶式的老板,獲得大量金錢財富後,便揮霍於各種名牌、美食,結果要麼招來殺身之禍,要麼迷失在酒色犬馬中不能自拔,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越是富裕,越是覺得內心空虛的原因。

另外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發達,電腦、電視、iPad等各種類型的視頻平台雖然讓人大飽眼福,但隨之而來的是近視,甚至失明。吃慣了山珍海味,反而隻想吃農村鄉野的粗茶淡飯……這些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感悟到了。這並不是老子的神奇,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對當時的統治階級現狀進行了描述和痛批,老子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兮,非道也哉。”(《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意思是:光明大道很平坦,而統治者卻喜歡走“邪路”。朝政腐敗,田地荒蕪,倉庫空虛,卻穿華麗衣物,佩鋒利寶劍,吃慣了山珍海味,私有財產用之不盡,這就是“大盜”的行為,絕非有道之士所為。

春秋時期,正是各統治者盤踞一方稱王封侯的時代,很多無道的統治者不顧百姓死活,隻管自己行樂,看似是“統治者”,實際是真正的“大強盜”。老子直言批判統治者的這種“無德不道”行為,一方麵表現出老子的膽量和認知高度,另一方麵也表現出老子對貧困百姓生活現狀的不滿和痛心。

飽暖思淫欲,擁有的越多,就會想得到更多。在追求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幹擾或內心膨脹,而偏離正道。時刻抱著平常、無為、無謂的心態,活好每一天;順其自然,不強迫、不急躁、不奢求、不極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自然同呼吸,學習像“道”一樣對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境界;順從大道,就會少很多煩惱,而且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本章中將講述老子“無為而治”、“無為而為”、“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之道。在之前的章節中,曾先後講述了老子管理十五篇(“不爭、少政、賞罰、明察、用人、協調、仁慈、低調、無私、誠信、隱忍、穩重、柔和、執行、知足”),其中有九篇(“不爭、少政、仁慈、低調、無私、隱忍、穩重、柔和、知足”)都是老子對統治者無為而治的要求。

2、不爭而爭的智慧

老子期望管理者可以無為而治,不為爭取功利和個人安逸而勞民傷財,也希望統治者的不爭可以成為百姓學習的榜樣。因為不爭,所以才能顯出功績;因為不爭,功績才永遠不會消失;因為不爭才無為,因為不爭才無不為。這就是老子對管理者傳遞的“不爭無為”的管理態度。

3、少政不為的智慧

老子期望統治者可以減少苛捐雜稅、殘暴法令,讓百姓自覺遵守天道。如果百姓不服從統治者的管理,再多的政策也隻能成為一紙空文,沒有任何約束意義,製定政策的意義也不複存在了。所以老子希望管理者可以實現“少政不為”的管理方式,讓百姓自我約束。自己約束和受政策約束相對來說,自己約束能讓百姓更自覺、更樂意遵守。

4、以仁而治的智慧

老子希望統治者可以以仁治天下,統治者的仁義會換來百姓的以死相報和擁護;而不仁則會引起百姓暴亂,有了暴亂則統治者皇位不穩,進而損害到統治者的利益。所以老子希望管理者可以以仁對人,時刻恪守仁慈之道,不亂用法律和權力,讓百姓生活得更安定,這樣自然可以得到擁護,統治者的權力和地位也不會受到威脅。這就是老子“以仁治天下,不為而為”的管理態度。

5、虛懷若穀的智慧

老子認為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力是百姓擁護才能有的,所以統治者應該放低身段,處處以百姓之利為己任。不過分宣揚國家的財富,不要為了表現和滿足個人私欲而為所欲為。統治者隻有心懷天下、虛懷若穀、不過於張揚才能常保統治之位。而自滿和炫耀會引起別國的眼紅,進而引發征戰或引起百姓的不滿而產生暴亂。所以老子希望統治者可以與普通百姓一樣,謙虛低調。

6、大公無私的智慧

老子認為上天既然賦予統治者權力和地位,統治者就應該大公無私。擁有私心的統治者會辦事不公,在人員安排和財富分配上會出現不公現象。當百姓擁有的越少,而為官者擁有的越多時,百姓就會產生不滿。而不滿累積到一定程度,暴亂就會發生,統治者的地位也將受到影響。無私的管理者可以拋開個人喜好,公平公正地賞罰員工,所以無私也是無為的一種表現。

7、忍辱負重的智慧

老子認為統治者獲得的權力和地位不可常保,當擁有權力時應該低調行事;而當處於低穀時,則應該忍耐。老子認為懂得“隱忍”的統治者才能像水一樣,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位,但是卻最接近於道。不懂得隱忍的統治者就不能忍辱負重,獲得反敗為勝的機會。懂得隱忍可以讓百姓感覺到統治者的真誠和偉大,進而才能獲得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8、不急不躁的智慧老子認為穩重是統治者治國的處事標準。針對鄰國的挑戰或國內發生的大事及突發事件,統治者需要有虛靜穩重的性格。不急不躁,仔細分析原因,並作出正確的判斷。老子認為隻有穩重才能戰勝急躁和輕率,而急躁和輕率是統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要原因。所以穩重的統治者才能讓百姓信服,才能讓統治地位更加牢靠。

9、柔和而治的智慧

老子認為隻有柔弱才能戰勝剛強,而過於剛強的管理方式就會引起百姓的不滿。以柔治國的方針可以讓百姓為有這樣的統治者而高興,民有所依,民有所樂,自然會擁護統治者。而以柔治國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和諧”。沒有人幹涉自然環境,四季卻能自然交替,嬰兒整日啼哭嗓子卻不會啞,這就是和諧的表現。和諧的生活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統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10、知足而足的智慧

老子認為天之道會自然損耗多餘的補給不足的,而人之道則恰恰相反。很多統治者已經擁有了很多財富,但百姓卻連衣食都成問題,這樣的統治者就會引發百姓的不滿。有野心的統治者總是想要獲得更多的統治範圍和疆域,所以會主動挑起戰爭,這些都是“無道”的表現。沒有道,就會過早消亡。

11、賞罰有道的智慧

老子認為百姓之所以貧窮是因為統治者的賦稅太高,而達官貴人沒有勞作卻擁有更多的財富,因此賞罰不明是統治者管理無道的表現。要做到真正的賞罰分明、公平公正才會激勵百姓的付出,百姓懂得付出就可以為實現無為而治埋下基礎。

12、明察秋毫的智慧

老子認為能知道別人的人叫做智慧,有自知之明的才叫做“明”。作為統治者就需要仔細地查詢事情的真相,隻有能查到細微之處的才算得上真正的“君”。在事情發展初期就查到問題所在可以把損失減低到最少,因此事發前的明察最重要。

13、用人之道的智慧

老子認為統治者之所以受到擁護和支持,是因為他像海河一樣能處在低處,所以才能積累到天下所有的溪流。而且真正的有道聖君會根據下屬的不同性格分配不同的任務。在有道統治者的管理下沒有一個人會用錯,也沒有任何人是無用的。而對於下屬中有能力卻又驕傲自滿的人也要學會適當的壓製。

14、有無相間的智慧

老子認為車之所以有車的作用是因為三十根輻條與車軸中間的空間,而房子之所以有房子的作用是因為窗戶和牆壁中間的空間。所以有用的雖然有利,但因為無用的相伴才能體現到有用的價值。所以管理者要協調下屬之間的關係,做好協調,才會避免無用功。

15、誠信為本的智慧

老子認為統治者想要獲得下屬的信任,首先不能輕易發號施令,更不能輕易地承諾。統治者之所以難以治理國家,是因為沒有獲得百姓的信任。而誠信則是統治者與百姓交流之前必備的性格之一。沒有誠信的統治者經常會失信於人,所以百姓才不會信任。

16、有為而治的智慧

老子認為執行就是統治者的“為”,雖然老子宣揚“無為”的思想,但現實中能達到無為的管理方式幾乎不可能。所以老子要求統治者“有為而治”時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式、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執行必定要有收獲等。

無為弗居功不去

老子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第二章)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治理國家,以不言的方式教育指導。任世間萬物自由生長而不興起,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有所作為但不加於個人思想,功成業就而不自居功。隻有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失去。

現代企業管理者如果能以無為的態度管理,不用言語要求,員工反而會自覺遵守規定。養活了公司和員工卻始終不以老總自居,給員工和下屬管理者以足夠的空間發展,有了功績卻不以為是自己的,這樣的管理者就是無為而治的典範。

管理者要學會放權,學會放低身段,學會把功勞讓給下屬,要有領導的身份和魅力。

雙盈公司因為上任市場部經理的管理無方,所以內部成員管理混亂,業績低下。新上任的市場部經理紀東臨危受命,接下人事部的“挑戰”,決定將市場部的現狀扭轉。

紀東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先找性格比較“安穩”的員工了解了上任經理的管理方式和員工對上任經理的看法。經過了解,紀東知道員工的難以治理並不是員工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上任經理的管理方式不對。

於是紀東“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把公司以往的限製都取消,員工都很驚訝:“這經理才上任幾天,怎麼就敢把公司實行了幾年的政策取消,這樣做太瘋狂了!”紀東在會議上這樣說:“各位同事,這幾天我了解了團隊的以往業績,也在觀察大家的表現,讓我驚喜的是我們的團隊是我帶過的團隊中最優秀的!所以我認為公司現行的這些規定和限製根本就沒用,大家不用規定限製也能做得很好,那幹嗎還要這些規定呢?所以從今天開始,你們自由了!我希望大家能明白做銷售的真諦,明白我們究竟在為誰打工?當然,我們談成的客戶,公司永遠拿大頭,而銷售隻有很少的提成,但是難道不應該這樣嗎?領導者提供了免費的電話,良好的工作氣氛,滿意的薪金待遇,這些都是公司的投資。而我們銷售呢?除了付出時間和精力有什麼物質的投資嗎?另外很多同事可能會覺得自己每天做的最多最累,承受著很大的業績壓力,而領導卻整天坐在辦公室裏無所事事,事實真的如此嗎?銷售的壓力是業績少提成和獎金就低,但是領導的壓力是客戶少公司就可能會倒閉。公司倒閉了銷售員可以找其他公司繼續打工,而領導的投資和心血就打了水漂,誰的壓力更大呢?所以並不是領導沒有壓力,不做事,而是他沒有把壓力表現出來,而是他沒有當著我們的麵做事罷了。”紀東看到同事聽得津津有味,頓了頓接著說:“另外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每天的早會取消。每天花半個小時甚至一個鍾頭去開早會,很多同事表麵在聽經理講事,實際卻在跟周公約會,耽誤了大家的時間不說,經理還出力不討好……”有幾個員工聽到這句話不好意思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