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上過學的人都會遇到一件很尷尬的事,那就是作弊!
其實,無論是古代的科舉考試,還是現代的各種考試,高考,碩考、英語四六級考試等等,都會有作弊者的身影。可以說,考試與作弊就像孿生兄弟,有考試就有作弊。自然,考試主管部門也一直與各種作弊行為作鬥爭。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古人是怎麼作弊的?
科舉考試是古代的學子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因此曆朝曆代的科舉考場上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其中最常見的作弊方法有三種,一個是賄賂主考官以獲得好的成績;第二個就是夾帶考試經文進入考場內作弊;第三是請人代考。
寧波鎮海發現了一件罕見的清代鄉試作弊時用的物品——夾帶。這件作弊物品其實就是一塊寬40厘米、長60厘米的白綾。由於年代久遠,邊上起了毛,顏色也微微泛黃。白綾密密麻麻布滿米粒般大小的小楷,皆為豎直從右向左書寫,字跡工整秀麗。仔細一看,上麵抄寫的內容大都出自《四書五經》。
書寫者還在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用紅色將其畫圈明示,以便考試時一眼就能瞄到。書寫者按照篇目名稱和內容在白綾上劃分了區域。白綾正反兩麵都爬滿了字,大致估計,有4.4萬字左右,差不多能出一本小說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小條。
類似反映科舉考試的實物很少,這份保存較為完好的“夾帶”則更是珍貴。江蘇泰州市民陳先生將其珍藏多年的兩冊袖珍古書公布於世,其中一冊《禮記》隻有4.5厘米×5.5厘米大小,比南京出現過的最袖珍古書還小了一半。另一本為5厘米×8.5厘米。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籍比特製的靴子後跟略小些,考生可放入靴子帶進考場,而不被發現。當時朝廷為了防止考生夾帶作弊物,特地規定衣褂袍褲乃至帽子襪子都必須是單層的。於是有考生絞盡腦汁想出了用靴跟夾帶小書的絕點子。而本次江蘇泰州發現的作弊書本將再次打破袖珍書的最小尺寸記錄。
其實古代的反作弊比現在還嚴!
唐代時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衛兵,以阻止考生夾帶作弊。武則天時代設立了“糊名”的辦法,將考生的名字遮蓋,以減少批卷者認出答卷人的機會。這種方法現在還在沿用,就是密封卷。
進考場前要全身搜查。搜查時,監考官執行的是全身搜查,會將考生全身搜摸一通,如機場安檢一樣,甚至要把鞋子脫下來,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金初期也是搜身,不僅要檢查頭發,甚至連鼻孔、耳朵也不放過。後來,可能覺得如此搜身有點過分,就進行了“改革”,改成了洗澡裸檢。考前讓考生進行沐浴,考生要脫光自己的衣服,一絲不掛,然後換上官方為每一位考生準備的統一服裝,然後才能進入考場。這事實上是一種考前“裸檢”製度。
對於作弊的人員,處罰也是相當嚴格的,比如考生作弊是要坐牢。明朝朱元璋首次將入場夾帶行為,上升到了法律高度,被查出的違紀考生將被關進小牢房,所謂“枷號一個月”,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拘留。
從乾隆起,更絕!由軍人負責具體搜檢,並且每搜到一名夾帶者,賞銀三兩。由於有激勵機製,當兵的更加認真。為了發現違規考生,當兵的有的將考生的褲子扒下來,來一次全麵“裸檢”,創下了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史上的奇聞。
但是,這種夾帶阿,之類的作弊,隻是古代作弊的小兒科手段!科場關節作弊才是作弊中的重頭戲,這種作弊始自兩宋,盛於明清。這是科舉時代隱蔽性最強的一種舞弊手段,是在科場采取彌封和謄錄兩項防範措施後出現的作弊新招,其花樣繁多,危害極大。所謂關節,就是指考官與考生通過卷麵上特定的字眼來進行作弊的暗號。這個如果您看過宰相劉羅鍋阿,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阿,你都能看出來一些相關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