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景德年間,朝廷製定了兩項在古代科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考場規則:一是糊名,二是謄錄。糊名剛才說了,是將試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項都用紙糊蓋起來,使批閱試卷的考官不知道手頭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謄錄,則是在考生交卷後,另由考場專雇的謄錄人員將考卷全部重抄一遍,然後再交考官評閱,這樣,就連考生的筆跡,考官也無法認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彌封糊名和謄錄易書這兩項防弊措施之後,又有了新的作弊對策,即訂關節遞條子。具體講,就是考生與考官串通作弊,考前約好,在試卷內詩文某處用什麼字作為記號,為確保錄取時準確無誤,每個關節條子都訂三、四處的字眼。對訂好的關節,寫在條子上。考官入場後,留心於他要關照的人,憑手頭字條上的關節暗號錄取,一找一個準兒,決不會遺漏。那些送了銀子通了關節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驢唇不對馬嘴,也能取中,這便是關節的妙用。這裏我們看到,官府為防止考官知曉考生姓名或認識考生筆跡從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彌封和謄錄製度,可是作弊者緊接著就又想出了暗訂關節的絕招,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南宋奸相秦檜,有個叫秦暄的族內子弟將要應試。臨考前,秦檜派人把中書舍人程子山召入相府,隻讓仆人用美酒好飯侍候,秦檜本人並不出麵接待。程子山獨自一人呆得無聊,便翻看桌子上標有“進士秦暄呈”的劄文瀏覽再三,幾乎背誦下來。幾天後,程子山接到入闈典試的任命,並得知秦暄參加考試。這時,程子山立刻想到日前秦檜刻意安排的用意,遂以秦暄的劄文作為考試內容。那秦暄自然高中榜首。應該說,秦檜在這裏就是在做巧通關節的把戲。
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一次鄉試,宰相黃洪憲充任北闈考官。這位主考大人在入場前接收了大把的條子,錄取時單看“字眼關節”是否相符。當時,有位叫李鴻的浙江士子,場前重金買通黃洪憲,暗中訂下關節,在兩場卷文中都使用了與上下文毫無關係的吳地土語“囡”字,結果取為第十一名舉人。在黃洪憲手下以關節取中的卷子,文理訛謬,根本就是狗屁文章。由此引起眾怒,開榜的那天,舉子們去看榜,那些平日不學無術的人都在榜上,而寒窗十年苦讀的人都名落孫山,所以人人罵娘。刑部主事饒伸上疏彈劾,黃洪憲的惡行這才敗露了。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殿試之後進行朝考,讀卷大臣將準備錄取的卷子進呈皇帝。乾隆帝打開彌封,一邊看士子姓名,一邊看卷文,結果發現了問題:第一名嚴本,卷子中有“人心本渾然也,而要必嚴辦於動靜之殊”兩句,嚴本的姓名顯然藏於文中。第二名王世維,卷中有“維皇降衷”之句。第三名鮑之鍾,文中用“包含上下”之句,包是鮑字的一半,又同音。第五名程沅,試卷內說“成之者性也”,成與程音相同。看到這些,乾隆帝感到這絕對不是偶然阿!肯定是有人動了關節的歪腦筋。他諭令軍機大臣會同原來派出的閱卷官,將所有朝考卷文重新評閱,被乾隆帝點名的那四份卷子這回排在了末尾,幾位讀卷大臣則“交部議處”。
這種關節作弊,因為都是選拔天子門生,所以對這些評閱試卷的大臣們的處罰也是嚴格的,嚴重者就會被砍頭,無論是考生或主考官,一旦涉及科考大案,輕則罷官流放,重則全部人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