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商海衝浪,子承父業(1 / 2)

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的教育還表現在放手讓孩子做主意,鍛煉兒子的經商能力。長子李澤钜在加拿大的一次商業決策就充分顯示出李嘉誠子女教育的成果。在李嘉誠大舉進軍加拿大前,他已作了巧妙的安排,讓兩位公子於1983年加入加拿大國籍。且不論李嘉誠是世界級富豪,就憑他在加國當時已有的物業,其子入加籍易如反掌。可見,李嘉誠赴加拿大投資,並非一時的衝動。

1986年12月,長實係和黃及李氏家族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按加國法律,外國人不能夠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公司。這時,李澤钜的加拿大國籍就成了交易成敗的關鍵。以李澤钜的名義,就變成本國公民。收購順利完成。其後,李澤钜有大半時間坐鎮加國,打理家族在該國的業務。從這件事中,不少人又一次羨歎李嘉誠慧眼獨具、提早布局的遠見。

李嘉誠的商業活動就像下棋,他通常是胸懷全局,埋下連環伏筆,每一步怎樣走都成竹在胸。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商場如戰場,一樣需要韜略。我們要做某一件事時,不妨多設想幾步,考慮將會遇到什麼情況。那麼,如果事先作好安排,一切便掌握了主動。那種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決不會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赫斯基石油股權交易簽約之後,當地傳媒都在顯著位置報道了這宗大型產權交易,而對收購方僅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說是來自香港的某財團。這樣的反應和效果是李嘉誠所不能滿意的。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有加方華裔雇員在場的機會對李澤钜說:“這裏不比香港,沒有多少人認識我們。如果在香港,這可是大新聞。你躲進酒店的臥房,都會有電話追進來。”

言者有心,聽者有意。那位華裔雇員不知是計地當了一回李嘉誠的“傳令兵”。得知“消息”的赫斯基石油公司主席布拉爾,特意為李嘉誠父子及麥理思、馬世民等人舉行盛大宴會,並邀請加國的政界、商界要員出席。李嘉誠在宴會上乘機推出李澤钜,加國商界由此而認識了李家大公子。當然,李澤钜真正脫穎而出,是他參與世博會舊址發展項目。

1986年,世界博覽會在溫哥華舉辦。落幕之後,各國的臨時展廳或拆卸,或廢棄。舊址為靠海的長形地帶,發展前景良好。地皮為省政府的公產,可以用較優惠的價格購得。生活在溫哥華的李澤钜,以他土木專業的眼光,看好這塊地皮將可發展成綜合性商業住宅區。於是,他積極向父親建議,理由如下:

一、世博會舊址附近都已開發,社區設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矗

二、溫哥華這一區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並無高架公路,市容美觀。

三、舊址位於市區邊緣,有市郊的便利而無市區的弊端,無論往返市區或郊區,都同樣便利。

四、位置臨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當然矜貴。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斷開赴楓葉國(加拿大),對飽受市區嘈雜擁擠之苦而又嫌郊區偏遠冷寂的港人來說,這樣的海景住宅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李嘉誠認為兒子的想法盡管有點“狂”,但頗顯商業眼光。

說李澤钜的想法“狂”,一點不誇張。因為整塊地皮,大約相當於港島的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迄今為止,香港有哪個地產商,在這麼開闊的地段發展浩大的綜合物業?在加國建築史上,也將是開天辟地頭一遭。投資巨大(後來確定的投資額達170億港元),非長實集團所能承擔。

李嘉誠拉他的同業好友李兆基、鄭裕彤加盟,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共同開發。決策為各大股東(李嘉誠個人及集團占50%股權,另50%為各股東分占),具體操作人為李澤钜。

李澤钜為這宏圖巨構,一手一腳策劃、設計,無盡心血,悉付於此。曾經在兩年之間,出席大大小小公聽會200多個,與各界人士逾2萬人見過麵,解釋這個計劃。當然,他的背後,父親、師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無限量支持。

也許是虎門無犬子,李澤钜一出手就是大手筆。當然,李嘉誠更不愧為大家風範,給李澤钜委以大任,一出手就是以百億計。

端的是響鼓重錘,李澤钜一亮相就不同凡響,出場便給人以猛龍過江(李澤钜正屬龍)的震懾力,令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覷。李嘉誠的用意也許正在這裏。

1988年,新財團以32億港元巨款投得世博會舊址發展權。一切都如期進行。1989年3月,平整地盤的施工地段,赫然出現了一張“告同胞書”,措辭激烈,充滿排外的極端情緒。這與加國政府為吸引華人資金和人才大開方便之門的國策南轅北轍。

李澤钜對加拿大人的過激行為既氣憤又無奈。他說:“他們似乎完全看不見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們反應太過激烈。”

據傳媒估計,當地人排外,還與李澤钜的另一宗生意有關。世博會舊址,以太平協和的名義簽約之後,李澤钜將另一間公司的200多個新公寓,直接在香港發售。消息傳回溫哥華,當地傳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滿,質問省政府:將來世博會物業,是否又賣給香港人,讓這裏演變為華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