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1 / 1)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就是千年不變的真理。

據說人類的人文思想從先秦(西方亞裏士多德時期)到如今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進步和多少飛躍,此話非虛,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徹頭徹尾的真理!你越了解社會,你就越會發現,窮的更窮,富的更富,聰明的更加聰明,傻的永遠也不能變聰明。對於這個老子千年前就總結出來的道理,現代心理學稱之為馬太效應。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叫了仆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依照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出發了。那領五千的,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兩千的,也照樣另賺了兩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了。

過了許久,國王遠行回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兩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兩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兩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奪過他的一千來,給了那有一萬的仆人。”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就是千年不變的真理。因為,我們知道,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有些人為此而消極絕望,覺得自己現在要名無名,要利無利,永無出頭之日。有時那些名人與未出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名人往往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而未出名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鄙視,這就使有些人本來很有才幹,卻逐漸消極起來,覺得再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且不說成人世界,就是在孩子們當中,也會有這些憂慮。我們小時候在學校一定會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學校領導稱讚他,班主任更是經常表揚,回到家中也倍受寵愛。而學生們給他的是這樣的“優待”,風言風語聲聲:“老師就想著他一個,什麼好處都是他的。”“老師就誇他能力強,經常出風頭,能力能不強嗎?他有缺點,但老師還要護著他。”“什麼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和幹部,都是他得的,老師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等等,這對這個好學生也不是什麼好事。而對於那些成績稍差一些的學生,老師的態度通常就不會那麼熱情了,而家長也不會天天誇獎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消極了。這類事情應該在每個學校都會發生,“損有餘而奉不足”是隨處可見的現象,這樣就必然造老師們隻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學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學生,形成少數和多數的隔膜、分化、對立。它會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對立。對好學生過分偏愛的教師,其所帶的班往往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一部分人自負自傲,孤芳自賞,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損,自暴自棄,上進心減弱。使得少數學生成為精神“貴族”,多數學生成了受冷落的“被棄者”。

而我們的社會大環境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單位裏也不免存在精神和物質的貴族和被棄者之別。如果你是暫時的被棄者,你是否會自暴自棄呢?厚黑學告訴你,應該這樣理解這件事,如果你心甘情願做一個普通人,那麼你的成績就會越來越差,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當然,你的財富和事業就更談不上了。所以,你應該努力超越自己的現狀,一躍成為一個出類拔萃之人,隻要跨上了這一步,你的生活事業就會越來越好,你的財富也會越積越多。而且,還要提醒你,一定要做到你所在範圍的數一數二的強者,比如一個部門的主管,一個單位的領導,或是一個技術的核心掌握者。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越做越強,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