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追逐利益無需自慚自愧(1 / 1)

李宗吾先生說過:“利益相悖,棄人顧己。”利益是大家的共同追求與目的,並非道貌岸然者口中的洪水猛獸,需要去努力打敗敵手才能得到。社會在不斷進步,我們也需緊跟它的步伐,而這種前進的動力,就是利益。

什麼叫“利益”?馬克思這樣概括:“人們為了‘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所謂利益,其實並非像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是罪惡的根源,而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這裏所講的人的需要。“利”是人類為滿足需要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益”則是這種物質文化對於人的需要的符合。利益是一切行為的動因。

古今中外,要是沒有了利益的驅使,人類社會也不會發展到現如今的地步。隻因人類曆史上的改革與戰爭,無一不是受利益驅動而起的。追求利益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因為沒有了物質溫飽的保障,再高精神層次上的追求也隻是空談而已。

天下人生而追求利益,繼而追求美好生活,這是人的最基本的欲望。正是這種追求的無止境,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因為利益的不斷驅動,人們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創造自己的事業,改造這個世界。

從古至今,社會的發展進程,就是人們追求利益、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漫長過程。有個古老的傳說叫誇父逐日,即表達了人們對於一種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理應倡導人們積極追求利益、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清靜無為,坐而論道;要引導人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始終保持一份激情、一份鬥誌、一份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創造力。沒有對利益的積極追求,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沒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進步。而所謂的利益,並不是罔顧道德的利益,並不是泯滅良心隻求私利的利益。

管仲看起來好像是隻講“利”的功利主義者,但絕非唯利是圖的小人。他隻不過是善於從整體上去把握事情的利害,知道如何的舍小利求大利。而且他所圖利並非一己之私利,而是一些“大利”。正如他在與鮑叔牙合夥經商之中,經常多分錢給自己,而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卻不以他為貪,對朋友不義,而是家中太貧、而又希望母親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所致。與顧求朋友的利益比起來,孝道當然是更重要的,所以他就隻能舍輕求重。又比如當初他所效忠的公子糾死了之後,按理他也要以死效忠。可他權衡利弊,認為大義在於振興齊國,而不單單以死效忠,於是毅然決定返齊為相,輔佐曾經的仇敵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再比如管仲臨死之前,齊桓公要他指定一個人來接替他的相位,管仲卻沒有以朋友的小利來推薦對自己有著大恩的鮑叔牙,而是從國家的大利著想,推薦了他人。

管仲成為了厚黑學的大家,靈活追求利益。他萬事以利益為先,不受腐朽道德的捆綁,大事看“大利”,小事看“小利”,從而成為了出色的商人與政治家。

追逐利益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工業革命後的人類社會正是在不斷的利益追求中,實現快速的自我發展。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工農業科技的每一點進步,其背後都有“利益”兩個字的投影。

汽車廠商為什麼要推出渦輪增壓發動機?因為它更節油,可以賣出更多的車,賺更多的錢。農民為什麼要使用改良的稻種?因為畝產量高,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取得經濟效益每一個科技成果研發的目的。因此,追逐利益本身不但沒有錯,還是人類社會前行的動力。

在當今社會,還有一種合理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主張通過造福社會和他人達到個人利益的實現,在理論上顯然有其合理性。從本質上來說,合理利己主義所主張的通過利他手段追求個人利己目的的行為,還是一種出於利益交換、謀取自身利益的聰明謀劃,而不是出於自身的道德同情心。不過,其中一定程度上隱含著一種值得肯定的主觀精神:對他人利益的尊重。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正當”可以成為引導人們向崇高攀登的起點。

“利益相悖,棄人顧己。”李宗吾先生之所以這麼說,就是要向我們說明利益是大家的共同追求與目的,並非道貌岸然者口中的野獸,需要去努力打敗敵手才能得到。

社會在不斷進步,我們也需緊跟它的步伐,而這種前進的動力,就是利益。利益並不跌入道德良心範疇,它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們理應對它有所追求,而大可不必自殘自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