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宴飲習俗(1 / 1)

宴席座次、格局,在山東各地的差異較大,魯東地方,農民家宴多設在炕上,用炕桌,亦稱小桌,桌上置案盤。向外方位之左為首位,右為次座,餘依次遞推,最末主坐在炕下。若用方桌,亦仿此順序。飯菜設置,普通為四盤炒菜、四碟小菜;豐盛則八盤子八碗。煙台從前有宴名“半桌頭”:四幹果碟、四水果碟、四南果碟、四冷葷碟、兩大件八小碗,中間兩道點心。魯西南各地則時興大盆大碗,近年通行四菜一湯或八菜二湯等式。

敬酒之禮節,在山東更是多種多樣。山東人大多豪爽,敬客多飲,望盡醉。從前宴飲時隻有黃白二酒,用酒壺燙來熱飲,酒性本烈,熱酒性更烈。自古以來,在山東乃至我國北方地區,都有溫酒的習俗,一則是與氣候有關;二則是與本地區人的性情有關。山東近年則是白酒、黃酒、果酒、啤酒並用,酒壺也少見了,多數即瓶斟酒,熱飲者也少了。為客人斟酒在山東稱“長”,曰“滿上”。一飲一杯曰幹,半杯曰“二開”,依次有“三開”、“四開”,敬人酒者自己必先喝,曰“先飲為敬”。有地方飲必雙杯,說是雙杯吉利。一部《水滸傳》,在中國家喻戶曉,魯西南一方土地,水泊梁山一帶至今古風猶存,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至今酣暢如當年。大塊牛肉是梁山民間的下酒名菜。取上等的好牛肉,洗淨放入鍋中,加配好的料包與鮮湯,長時間煨燉,至爛熟為好。它是大塊吃肉的代表之作,吃起來講究實惠,不興忸忸怩怩。大塊吃肉配大碗喝酒,其典型的場麵稱為“推磨”。置大碗於席上,白酒數瓶,盡傾酒於碗中,使滿,由首席開始,不用敬讓,也無須客氣,捧起酒碗,俯下身去,“吱”的一聲飲將下去,酒麵兒必就低下一分,順手往下一推,第二位照此豪飲,一圈複一圈轉下去,酒酣時,摻魚湯於酒中,此舉一出則座客必至爛醉方休,否則就“瞧不起哥們”了。這種豪飲的場麵也逐漸減少,被一種叫做“喝亮盅”的形式所取代。不管主客幾人,在桌子中間備上一大酒盅,主人斟滿一盅,展手敬首席,展手的動作如同命令,當地本來就有:“酒令大於軍令”的俗諺。客人喝一盅,在場的所有人無一例外,亮亮堂堂各自斟上一盅,痛痛快快地喝下去。待都喝過了,再從客人開始。還有一種叫“敬三杯”,請客人喝酒,一連三杯,少一杯就不講義氣,這是怎麼也推辭不掉的,倘若結婚喜宴,別人勸酒不算,新郎的兄弟先來敬三杯,新郎本人又來敬三杯,末了新郎的老爹再來敬三杯,一共九酒杯,無論如何是要吃的!

敬菜之禮在山東各地各不相同,有的更是規矩相悖。敬客菜肴被稱為“布菜”。以魚為例,山東人待客極其重視對魚的利用,山東有“無魚不成席”之說。膠東沿海,吃海魚,山東內地吃湖魚、河魚。海魚中以加吉魚最為講究,加吉魚有黑鱗和紅鱗之分,以紅鱗加吉魚為貴。烹魚必全尾,魚菜上桌又有一定次序,各地不一樣,有的放最後,名為“魚押席”或“魚掃席”,有的則放中間,用以拋起宴席之高潮。如文登地方,全席八菜,第四菜為魚,全席十六菜,第八菜為魚,上魚菜的擺法也有種種,有的地方是魚頭對首席,有的地方則是“頭朝北,肚朝客”。以魚敬客,主人必以筷子取魚眼,敬在首席麵前,客人謙遜,接過魚眼,用筷子夾著,橫著一抹,意思是大家一起吃。但若在文登、榮成一些地方,魚眼是萬萬動不得的,客人摳魚眼,是對主人不滿,名為“砸席”;主人摳魚眼,是厭惡客人,是無聲的逐客令。通行的禮節是“客不翻魚”,客人動手翻魚,會被視為失禮。河湖之魚,以鯉魚為最好,沿黃河城鄉常以鯉魚待客。鯉魚上桌,一律魚頭朝東,有“魚歸大海”之意,又有“文腹武背”之講究,來客若是文人,將魚腹對之,暗讚他肚子裏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要是武將,將魚脊背對他,直誇他剛武豪放,可為脊梁。